言论

独中复兴运动与教育改革/林国安

明年是独中复兴运动50周年,林连玉基金策划组织“初心——独中运动舞台剧”全国巡演,彰显“独中复兴运动”和“独中教育改革”两大主题。

实质上,从教育学理和独中教育发展轨迹考察,独中复兴运动与独中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也体现深刻的关联性。

首先,独中复兴运动为独中教育改革滥觞。50年前,独中复兴运动发轫霹雳州,扩展全国,波澜壮阔,风雷激荡;她的意义不仅在于华教救亡、挽独中教育狂澜于既倒,而且为独中教育改革拉开帷幕。

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有言:“现代教育改革的特点包含变革教育学的明显意图,同时伴有相对强烈的理智的和实践的基础。”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期间提出的《华文独中建议书》旗帜鲜明揭橥独中办学的“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以“谋求完善统一步骤”,“积极使独中能完成巩固及发扬母语教育的地位及功能”;同时建议以统一课程和统一考试来贯彻有关办学使命与方针。

由此看来,独中复兴运动实乃一项教育改革举措,《华文独中建议书》堪称一部统领独中复兴运动的教育改革文件。与《华文独中建议书》同时期发布的《独中统一课程及考试小组报告书》,则是独中教育发展史上第一部课程文件。它阐明独中统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文化特质,对统一课程的设置、教材编纂、教学实施,以及统一考试的实施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它标志独中统一课程与统一考试的建制,对独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极具深远影响作用,赋予独中复兴运动以变革教育学的意义。

继承发展 守正创新

其次,独中复兴运动之于独中教育改革的历史意义,则是“继承发展,守正创新”,这也符应教育改革哲学的客观规律。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初启独中教育改革,华文独中立定脚跟,迈入80年代稳步发展,及至90年代试行“素质教育”,寻求办学质的飞跃,再至新世纪推进“素养教育”,提升课程教学育人质量,为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期间,教育思想、课程教学理念更新,课程建设与教科书代际更迭,教学模式创新,学业评价与考试内容和形式革新,尽见延续与深化、创新与发展之轨迹,脉络相承,清晰可循。

秉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将予以推进独中教育改革诸多启迪。华文独中复兴运动标志维护与发展民族语文教育的本质,旗帜鲜明,使命方针明确,战略部署到位。

今天独中教育改革实宜坚定民族语文教育信念,贯彻民族母语教育方针和办学使命,而不是将民族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质简单等同意识形态,刻意回避,或者归因历史问题,留待历史去解决。特别是面对数理英化教学和国际课程班兴办的冲击,更要防微杜渐,深化对母语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

在这方面,不妨借鉴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母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着眼“母语文化意识”的构建与提升,通过优化母语学习与教育,深耕民族文化建设与创新,奠定为民族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的基础。

独中践行民族母语教育教学就应该有这份底气与自信。

推进“素养教育”

当前独中教育改革推进“素养教育”,是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素质教育”的延续与深化。

独中课程教学改革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理念,是顺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知识导向”至“能力导向”再至“素养导向”的发展趋势。

“素养教育”侧重培育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就独中教育实际而言,“素养导向”课程教学改革终极目的在于优化学科课程育人价值功能,促成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达成民族群体智慧的开发,以及功能健全社会的构建,适切回应“独中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学科课程教学如何培养人”的时代课题。这毕竟也是独中复兴运动,以及独中统一课程和统一考试建制的“初心”。

独中复兴运动成功挽救了华文独中,为华文教育发展史谱写光辉的一页;“群众性”是华文独中复兴运动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年,“义卖”“义演”“义唱”“义剪”“义跑”等“义”字头募款活动,热火朝天干劲高,敢叫日月换新天。

半世纪以来,薪火相传,“群众性”不仅是华文独中发展建设的坚实后盾,今天华文独中教育改革,还可以赋予“群众性”以新的时代内涵。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社会经济、人口分布的差异,形成各华文独中学生来源、办学条件落差较大,滞后独中整体均衡发展。

引进“集群学校”

这是独中教育改革的老大难问题。或许可以聚力组建“区域独中教育共同体”,引进“集群学校”概念,由独中名校辐射优质教育资源,帮扶区域薄弱独中,致力“共商、共享、共建”,推进区域独中发展规划相互连结,教学社群跨校“共备”,促成区域独中的互学共学,实现“共好”,造就区域独中均衡发展。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华教除合理诉求,还能做什么?/林国安博士

日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发表《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全面、深刻地勾勒出我国华文小学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从师资短缺、培训机制欠完善,到统一马来语文课程的不合理提议,再到财政拨款不透明、啤酒公司赞助义演事件的波折,以及建校迁校的诸多阻碍;华小的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这份华小课题回顾报告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即使政府换届,改朝换代,推进“昌明治理”,但根深蒂固的单元化教育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华小的发展长期被边缘化、举步维艰。再者,虽有宪法的保障,民族母语教育仍难以避免种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偏激言行的肆虐,沦为种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加剧华小地位的不确定性。

华小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重重复杂的问题,除了向政府教育部交涉、提出合理诉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加强华小教育的理论建设,突出母语教育教学在跨文化教育情境的角色与贡献。华小教育教学坚持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却也不忽略多元文明互鉴,增进学生个人、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减少彼此之间相互歧视与猜疑,构建融洽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让别有居心者蓄意挑起种族和宗教争议,制造误解与对立。

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

其次,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增进对华小支持力度。华小与华社唇齿相依,是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是社稷繁荣进步的“希望工程”,是族群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华社实有必要加强内部团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华小的建设与发展。

企业界除了啤酒公司赞助义演筹款,还可以探索更多元的方式,整合资源,如设立华小发展基金,为学校的紧急需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华小家长、华裔企业家、专业人士可以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经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督导,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三,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华小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科设置及其课时比例,要有利于维护华教本质,凸显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中包括摆正三语教学定位:坚持强化华文母语教学语言的学习,合理化国文和英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

维系一支人员充足、具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队伍,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也是华教诉求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

华小教师要求自觉参加校内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非华裔学生的华文学习成效,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眼下,华小教育教学工作者须要密切关注教育部即将发布的《2026-2036年教育发展蓝图》和《2027中小学课程纲要》,注意汲取其中有利于母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方法和改革措施,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综观《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华小的际遇和发展困境,归根究底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华小亟待摆脱单元化国民统合教育政策的桎梏,企盼平安建设;然而,政策的改弦易辙,实非易事。看来,合理的诉求,难以间断;协商解决问题,成为常态。但是,逾越底线的权益侵蚀,势必引发抗衡,让协商徒劳无功!

或许,呼唤民族觉醒自救,加强内部团结与合作,整合资源支援华小发展建设,巩固合格教师队伍,加强母语教育理论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华小有望赋能新时代教育价值与使命,继续为发展民族母语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