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德育的起点/超秋

《南洋商报》本月9日报道,董总主席拿督刘利民在波德申中华中学的“借鉴与建构:打造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德育和公民教育学术研讨会”开幕仪式上说:“我国在德育和公民教育领域的研究与相关专业人员相当匮乏,一些独中也缺乏这类专才”。此研讨会的目的正是“为华文独中德育和公民教育寻找新的方向和思路”。

毋庸讳言,独中师资一向良莠不齐,大型独中的情况尚理想,中小型独中能聘到足够的教师已属大幸,哪敢奢望有相关科系或专业的老师授课,因此,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德育更是其中较弱的一环。



德、智、体、群、美,五育以德育为首。所谓“成人才能成材”,没有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不难想象,或许也目睹过失德无良的医生、律师、商人等各行各业人士所带来的危害。无耻政治家祸国殃民,谁不是对其咬牙切齿的!

人格形成关键期

中学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儿童转成人的关口,青少年开始较多地接触社会、试着有自己的主张,无奈总有些迷茫,又有些手足无措,并且极易受同侪及周遭社会影响,稍有不慎既误入歧途。

在如今价值混乱、问题丛生的社会中,不少中学生在和家人、朋友、社会相处都面对问题,在课业上也背负很大的压力,心理处在亚健康状态。平时一切正常,但精神炸弹不晓得何时爆发。优秀学生轻生的新闻时有所闻,对我们无异一记警钟。

笔者一向对董总衮衮诸公编撰教科书的认真精神推崇备至,其内容的翔实细致真可以看出各位真心为民族大业尽心尽力。唯一的遗憾是没把德育列入课程。



据笔者所知,有些独中完全没有德育课,有者则每周一堂辅导课,授课老师本身未必专业,所据教材未必适用,由于统考不考德育,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如此这般,其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规划德育课程棘手

诚然,规划德育课程是棘手的任务。比方授课方式应为灌输式或讨论式,或社会实践式,若三者糅合,则若干比例为合理。其次,德育具有其特殊性,和其他学识性学科不同,德育很难靠试卷评估。

波德申中华中学董事长莫泰波认为“应让独中老师评估学生的平时行为,作为德育最好的考试评估”,这种教师主观的评估方式又是否绝对合适?或可采用其他方式?这些都有劳教育家参考各国的德育课程,依据我国具体情况拟定。

举办研讨会表明了董总对德育重视的态度,但研讨会只是一个起点,往后的工作还非常繁重。笔者很高兴在此敲敲边鼓,为各位可敬的教育工作者打打气。路漫漫其修远兮,祝愿独中培育出德、智、体、群、美的国家栋梁。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