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拨款制度化疑点/庞萱

政府教育拨款给非政府学校,包括独中,已行之多年。

笔者所知,马六甲培中、柔佛州8独中,每年都获州政府10万至20万令吉不等的常年拨款;砂拉越9独中、槟州5独中近几年更获得高达40万及以上的拨款。对独中而言,拨款可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对办学具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全国独中无一不期望获得政府的定期或常年拨款,越多越好,而非只是大选前的临时拨款。



独中教育拨款,有者名为常年拨款,有者则称为制度化拨款,各有不同的说词;不过,就我国中央及州政府法令而言,这类拨款名曰“制度化”拨款,是有待商榷的。

所谓制度化拨款,须符合政府的一定运作程序,且须列入中央或州法令中被正式通过,才能有法定地位;同样的,若要修改或删除,亦须经过正当程序,如在州议会里讨论,及获三分二议员投票通过,才属有效。

因此,若独中拨款只是州政府的一时决定抑或州首长一人的决定,尤其是在大选时宣布拨款,只能说是权宜之计,非政府的决策;它很可能随着州政府换人,或是政权的改变而被取消或暂停发放,政府无需向人民交代;有关独中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吁请政府站在教育的立场,考虑继续拨款,不能起诉政府。

以此角度检视目前中央及各州政府拨款给非政府学校,包括独中,均不宜称为制度化拨款,因为它们并无经过上述应有的正当程序;因此,若有人或党团以制度化名之,乃不正确之举,似有蓄意曲解之嫌。

华社实有必要对那些已拨款或将拨款给独中的州属,吁请州政府将制度化拨款独中的相关条文列入该州法令中,确保拨款能定时定额发放,不至于因政权转变、领袖换人或时局有异时,影响独中教育拨款所应享有的权益。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