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教育蓝图,未推展先泄气?/黎维

在推出《独中教育蓝图》声中,最终到底是宽柔、隆中华、槟钟灵、韩江,还是育才、丹中华的办学模式,会被有关小组选为“模范”加以推广,即蓝图的建议,全国的独中到底要办得象宽柔、隆中华多一些,还是反过来,要大家学育才,甚至更进一步,以丹中华为典范?



华文独中属于民间私人办学,自然就是各办各的。办独中,愿意被董总收编,紧跟“百事可乐”的指导思想,独沽一味,是一种办学选择;可是,至今发生的,还是各地独中按市场供应规律,按家长口味要求的方式来吸引家长和学生来报读,是另一种选择。两种方法,自1972年以来,竞争激烈不在话下。

本来,健康的自由竞争,是促进不断求进步的动力,多一个新对手,反而越可以证明你的优势。可是,“样样第一等”的“百世可乐”,在发现市场将引来“可口可乐”,就大发牢骚,说新“可乐”要夺走旧“可乐”的客户,这当中体现的,到底是旧可乐的“底气”,还是未战先泄气呢?

独中办学,是好?是坏?可以评论、褒贬。好的办学要表扬,要介绍给其他独中,加以继承;已经证明不好的,像二三十年都保持小不点儿的,年复一年发着同样无病呻吟的,就要找出当中导致不足的原因,作出改革,跟上发展大蓝图走向康庄大道。

所以,双轨制可以批评,也应该突出单轨制“质和量都蒸蒸日上”的成功性和优越性;也可以批判“应试教育”,推崇“素质教育”,都没问题。可是,处理实际问题,不是讲了伟论拍拍屁股走掉,然后久不久又来依样画葫芦。请你在骂骂声后,提出具体替代方案,下来该怎么做?不为过吧?

2005年的个案:当年高调宣布《独中教改纲领》,別的建议不说,就说高中统考从八九科改成只考三四科,12年后的今天,改成什么样子了?问题在哪里?如果怎么改都讲得不清不楚,连带头示范的都没有,你叫60所独中怎么改?要怪別人束之高阁,有道理吗?



不知如何搞,并不是信口开河、胡乱开炮。当天高调宣布的两位校长,在2005年至2017年之间,有在自己的独中搞“高中统考只考三四科”吗?后来,纲领的执笔人被请去当独中校长,有在那儿作出只考3-4科的示范供学习吗?到今天,还是考八九科,为什么?这,到底是知道了不愿改,还是不懂要怎么改?作宣布的校长和执笔撰写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具体落实,那一大堆责怪60所独中校长和华教同道言论的道德合理性,到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

独中头上有两座大山

关于“双轨制”和“应试教育”是压在头上的两座大山,这样引述前人的形容当然没错,相反,可能是极其贴切的创见。问题是,问题是找出了,解决方案呢?讲出来爽,表示你厉害吗?关于两座大山,上下5000年,出现两次记载:第一次是神话时代,曰“愚公移山”;第二次是在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全会上提出“愚公移山精神”。很荣幸,如今被提出来,是在马来西亚的华教运动。

同样的故事,结局就是不同。神话里的愚公,一发现问题,立刻决定:铲平两座大山;于是制定了工作方案,动员族人,组织人手,定下一代人不成,下一代顶着上,一代一代干下去,铲平方休的计划;大概弄到神仙都怕了,把大山搬走。关键是“问题解决了”。当初,愚公不顾智叟冷嘲热讽,终于成就大事。

1945年毛泽东在致词时就提出解决方案:“我中国共产党来搞定!”果然,1949年10月1日,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摔掉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马来西亚独中头上的两座大山,问题提出来了,解决方法有吗?没有。相反的,却是不断在提出,将来出现更多国际学校、英文私立学校、国际中文私立学校,……,崇洋的华人家长的儿女就不送来独中了,独中那时要呜呼!哀哉!真惨了。

蓝图尚未开展,失败的理由就准备好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搞大蓝图,我们外人就算很想说“好、很好、非常好!棒、很棒、非常棒”,来表示自己真的识货,却又生怕被崇洋的家长给耍了,看来还是“坐山看”来得安全些。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