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非考不可?/方城

 一场疫情的肆虐,学校必须进行居家学习,学生老师都在适应中。虽然已经过了一年多,还是有许多学生适应不过来,少了同侪之间的鼓励,许多学生对铺天盖地的功课根本招架不住。

有很多学生还和我反映老师上网课时给的功课比实体课多很多,甚至有学生把功课形容成“一支难以攻克的敌军”,永远打不完。遇上假期,老师还会多给几样,仿佛没给学生功课,日子就是虚度了一般。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师,虽已处这场无硝烟的战役年余,还是有许多无法走出上课就必须读书做功课及考试的框框。这情况在独中更是显著。我一向听闻独中的办学方针以学生为本,以塑造学生的身心灵健康为宗旨。然而,在疫情爆发前,一般教师及学生的功利心很重,对考试更是丝毫不松懈。抗疫一年多下来,在国中,一切考试都暂停,学生只需要学习,完全不需要面对考试紧张的氛围,老师会给他们一些随堂小测试,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若有跟不上者,待实体课重开之时,再看看如何帮助他们。其实,所有老师都深知学生们不会因为少考试几次就变笨,照顾学生的心理素质才最重要。这一两年,实在不是赶教程的世代,而是教孩子如何找到学习乐趣的契机。

独中考试不间断

可悲的是,身为华文教育佼佼者的独立中学,这两年来考试从不间断,就算线上评估,也非得弄得像大学考试一样。除了限时,开镜头,今年还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家长给孩子准备两台设备以应考。行动管控令期间,家里电脑设备若有破损,既无法维修,也因为陷入经济困顿而无法购新。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基本上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要求一人两台设备,这不是强人所难?难道所有把孩子送往独中的家长都是家财万贯的?多少在疫情下苦苦撑着的家庭为了孩子而没有发出求助的请求。(毕竟,对于小康之家来说,突然遭遇家境问题,也不是每一个会和老师反映困境的。)独中似乎也似乎有设想到这一点,生意头脑一转,打出“出租设备”的筹码,让学生租借,费用由各家长自行承担。

对于此措施,我姑且不论租借费用是多少,首先就是在这样严峻疫情之下,考试还是那么重要吗?难道考试才是学生的“正常作业”,脱离了考试,学校就失去了功能?评估学生的进度,非得用考试不可?如果去问一般独中生,被考试折腾得失去学习动力的多得很。

有几次,我去旁听独中的课一天后,我只想建议让学校行政及老师自身去过学生的日常一个星期,大概就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痛苦了。上课时间那么长,过了午休后的课,基本上学生的眼睛是干涩疼痛的。这是其一;老师动辄就点学生迟到或没到,家长又必须书面解释的无奈,是其二。

也许,独中生的家长都非福则贵,给钱不是问题,甚至觉得这样才是“办学有效”的明证。然而,我总是觉得:这种灌输孩子考试很重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尤其在这疫情之下。最终的成效也许只是牺牲了很多人,成就了几个能撑下去的人而已,这绝对不是办教育的终极目标啊!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