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马来文教师的困境/小二

马来文是国语,也是我国官方语言。因此,国人学习及掌握马来文是天公地道的事。然而,一向以来,我国大多数独中生对马来文的掌握能力欠奉。其中原因,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在独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华裔生,因此,学生用马来文交谈或交流的空间少之又少。

独中所有的科目,除了马来文,都用华文授课。造成整个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里,鲜有马来文的存在。

家长把孩子送来独中,其中一个原因是孩子在华小时马来文程度差,所以才来独中。

多数教师注重成绩

一些独中生对马来文有排斥、抗拒的心态。

综合以上几点,引申出许多教学困难。教师一方面要把马来文教好,包括语法正确、词句优美及语言文化等,一方面又要顾及考试成绩。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注重考试成绩。因为考试成绩优异,反映了教师的威望,也成为校方的亮点。

因此,教师为了考试成绩好,想尽办法教会学生考试作答方式及技巧。编了许多方程式或固定格式,教导学生机制式的回答问题。

学生先把一些背好的关键性文字、短语、句子或成语套进格式里,便与考试答案八九不离十。

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固然能够应付考试,但是始终不是教导语文的宗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聆听方面就有很大的缺陷。

笔者每次观赏国家语文出版局举办的全国独中青年论坛(Forum Remaja)比赛时,发现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参赛者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因为这一切都是预先准备好的讲稿。然而,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即席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许多参赛者便显得支支吾吾,甚至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由此可见,独中生在这方面还要多多磨练。

多读多讲多听多写

其实,天底下所有的语文学习都逃不出四大元素,即多读、多讲、多听和多写。马来文也一样,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利用马来文短文、故事、新闻、诗歌和短剧等,加强学生在读、讲、听和写的掌握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建议校方在每日的晨读中,规定一天阅读马来文读物。积少成多,肯定为学生带来很大的裨益。

另外一点就是教师要尽力消除学生对马来文的排斥感。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马来文在这个多元民族国家里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把马来文掌握好,将来肯定吃大亏。唯有不排斥、不抗拒,学生在学习马来文的思维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独中马来文教师不应只教会学生应付考试的方式及技巧,反而本身要多思考、多研讨和多实践,而采用一套灵活、生动、有趣和有效的教学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能把马来文在生活中运用自如,才是上策。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