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狭隘的宇宙观/洪东水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受邀出席卫生部前部长凯利及巫统前宣传主任沙里尔韩丹主持的博客节目“出去一下”,大谈他的宇宙观。

宇宙观也叫做世界观,是指个人或社会对整体社会的个人知识观点和基本认知取向,指的是广泛世界的观念。若是只谈宇宙观,并无法确定一个人对人生观的定义,也无法对价值观的善恶好坏做出判断。

马哈迪的宇宙观从吉打亚罗士打开始,他批评马来人没有从商的概念,以致在亚罗士打街上只能看到一两间的马来商店感到气馁。

他认为整条街道都被非马来人所占有,而马来人依然沉迷于当公务员、工人等,觉得马来人很没有出息。凯利与沙里尔却很勇敢地告诉马哈迪,现在的马来人已经醒觉,整条亚罗士打街上的店屋都属于马来人所拥有。

新经济政策发挥影响

马哈迪的年轻时代,华人商店如雨后春笋,但时代的变迁,却已经把一切都改变了。现在马来商人崛起,整条街都是马来人经营的商店,华人旧有的商家也越来越稀少,有些老商家没有孩子继承父业,于是把业务都结束了。

以前华人在亚罗士打的人口繁多,但如今已经变成马来聚居地,证明马来人已经超越华人,成为当地的商界代表。

马来人不但经商,也成为大企业家,以前属于华人拥有的企业,都转手成为马来人经营的企业。马哈迪执政的时代,时常出现这样的商业转移,于是证明马哈迪所推动的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无视非巫裔经商痛苦

但由于马来人口迅速增加,政府是难以照顾到每位马来人,而只能让一些有经商头脑的马来企业家捷足先登。

马来商业不断获得扩展,证明马来人取得相当的进步,但在马哈迪的眼中,只看到非马来人的成功,而永远看不到非马来人经商的痛苦。

马哈迪的宇宙观是狭窄的,他只看到非马来人的成功,而没有看到马来人的成功。凯利与沙里尔不断告诉他,也有许多马来商人取得杰出的成就。

马来商人对马哈迪的宇宙观并不太认同,他们感到很气愤,觉得马哈迪不断在扭曲事实,贬低马来人的努力。

马哈迪是故意贬低马来商人的形象,这样才能激起马来人对政府的厌恨,其实他的宇宙观显示他也是处于政治瓶颈,只看到瓶颈的景观,而无法渗透马来商界的精髓。

马来人与非马来人具有同样的经商宏愿,但大部分的马来人选择过着轻松写意的生活。团结政府不断想带领马来人融入美好的世界观,但很不幸的,许多马来人却跌入极端宗教主义的深渊,看来是欲罢不能。

反应

 

言论

过着凄凉新年的老人/洪东水

许多人都拥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认为养儿防老方知父母恩。但如今的年代,年轻人对父母恩不再重视,只对自己的前程更加关注。

许多华裔年轻人除了通晓多种语文,更拥有一技之长,于是远赴外国谋生。既然孩子拥有创造事业的决心,父母也不会阻扰,最终孩子们纷纷为了开拓事业,离开了有养育之恩的父母。

这些拥有创造财富雄心的年轻人,认为在马来西亚没有他们开拓市场的机会,于是向外国发展,以寻求更佳的谋生机会,为自己寻觅更优质的生活。

有些年轻人在外国似乎受到重视,捞得风生水起,这让自己的父母相当告慰。自己的孩子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父母只有给予祝福。孩子不断把赚到的财富寄给老远的父母,也让父母感到开心与安慰。

有些孩子念及父母恩情,悠悠赤子心,浓浓故乡情,新年期间回乡探望父母,以便能一年回乡一次,重温家庭的温馨。孩子离开家园太久,父母一向来喜欢与友聚会,过着欢欢喜喜的日子。对孩子回返家园,却失去了往日的热情,让孩子觉得父母似乎对他们很冷淡。

长期疏远 产生隔阂

父母感觉孩子回来只是短暂的探访,朋友的激情绝对不可被冷落,于是时常不在家。父母为了各别的精彩生活,不愿意留下来陪伴孩子,可见远离家乡的年轻人还须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觉得父母似乎与自己变得很陌生,根本不像一家人。由于长期的疏远,让两代人产生了隔阂,这是现代人的悲哀。

这些不愿意跟随孩子远赴外国定居的华裔老人,就是对外国生活有恐惧感,也离开不了熟悉的环境与亲戚朋友。若是孩子愿意趁着农历新年返乡与父母共度美好时光,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有些父母懂得珍惜,有些父母视孩子如陌生人,心中只有与友同欢共乐的画面,而忘记了回乡探望父母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华裔家庭老龄化,新春佳节也只剩下一双或一个老年人。年轻的一代远赴外国,也没有回乡与父母共度佳节。

有些推说工作忙,有些说买不到飞机票,于是让期盼与孩子共度佳节的父母大失所望,只好过着凄凉的农历新年。

所以“少年夫妻老来伴,携手相看两不厌”,养儿防老仅是无法预告的说辞,有老伴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老人还是必须接受现实。

最凄凉的莫过于在老人院过农历新年的老人,这些老人“无依无靠”,似乎没有孩子接他们回家过年,还是他们都因为孑然一身,只能孤独留在老人院过新年。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也无法与家人同欢共乐,看来只有在老人院孤独终生,过着凄凉的晚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