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生活在狮城相对没压力/潘政麟

新加坡在许多人眼中就是一个很有生存压力的国家。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与其他国家相比,生活在新加坡的人可以说是非常幸福且没有压力(以财务上来说)。

新加坡虽然购买新房子需要进行抽签,然而新房子一般上的售价在40万新币左右。然而新房子是需要35岁以下且是夫妻的才能购买。新加坡人均收入在4000新币左右。以夫妻来说,他们能不吃不喝4年多就能购买一个房子。

然而其他国家/地区例如中国、台湾等此一数据则是上升到了10年甚至是15年。以上海来说,则是30年。从这一数据横向对比来说,新加坡人在购买房子这一事情上面可以说是没有压力。况且新加坡政府限制每个人只能买一套政府组屋,除非购买公寓(价格与政府组屋差别非常大)。

新加坡出行都非常的便利。一般上一个月乘搭公交的出行费用在100新币左右。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此出行费用非常的低了。在中国或是台湾等地方,虽然有发达的公交,但由于地方实在太大,有车非常的方便。如果拥有车,那么成本就会翻几倍了。打车的话则是可能翻2倍左右。在新加坡,公交就能带你到各个角落。

新加坡的日常用品以及食物都非常便宜。基本上一餐均价在4-5新币左右(撇除高档的餐厅)。以月收入3000新币来说,伙食费占据了大约10%左右(以每餐5新币计算)。然而在其他地方,可能伙食费就占据了20-30%不等,甚至是更高。在马来西亚,月收入3000想要找到5块钱的一餐,想来是几乎不可能了。其余的日常用品也是非常便宜。例如洗衣液大瓶(3.5kg)的6.5新币。相同质量的洗衣液在马来西亚要20马币或者是更高的价格。可见在新加坡能够以相对低的价格来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

此外,新加坡给人总是一个非常压力的国家。然而实际上在国外走了一圈,新加坡实际上压力没有很大。相比于其他的国家/地方,尤其是城市来说,新加坡的生活压力很小。 

反应

 

名人专栏

抗压能力,高或低?/陈悦芸

“抗压能力”是招员工的指标,也是招合伙人的指标。虽然不是唯一,但绝对是重要的指标,因为现实是磕磕绊绊的,工作上有许多无法预测的变化,在懂得变通和应对之前,首先需要扛得住压力。

扛不住,就没有之后的变通和应对,改进和创新。唯有先扛得住压力,我们才有之后一系列的故事。

我12月的时候聘请了一名外国籍的会计师,在面试时说好要负责3家公司的账目。由于担心她负荷不了,所以再三问她可否做好工作。

其实我和另一名股东都有好几家公司,我们的财务都是一人管几家公司的账目,她们能把工作做好,我们以为其他人也理应可以胜任这工作。

以为抗压能力好

我以为某国人的抗压性是比较强的,因为他们是从非常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该员工还告诉我念书时是在全国最难考的地区考高考的,还考上不错的大学,让我觉得她念书时就适应了竞争激烈的环境。

所以,我就认为她的抗压性一定很好,在马来西亚的职场绝对游刃有余。结果呢,工作开始她就一直投诉太多事情要做,我们也看到她很忙,但是对于她的忙碌一头雾水,到底有多忙?因为我们为了让她适应马来西亚的报账制度和流程,我和股东各自从公司调动财务人员来协助,我还配上两个助理给她。

以我跟该国企业合作的经验,他们的员工工作时长绝对比我们多,也比我们有效率和努力,因为他们的环境太卷了。

以为大马职场很幸福?

当我以为这位员工应该觉得马来西亚的职场很幸福时,她却每天活在压力中。终于不到两个月她提出辞职,因为无法胜任工作。

我仔细反省自己,是不是逼人太甚了点。可是我发觉是她个人的抗压能力有问题。她没有思考如何规划工作和优化流程,她一直在“很多东西做”的胡同里转圈圈,根本不去想到底什么原因造成她的错觉,也没有直面压力的根源,所以无法脱离困境。

实际上,她没有发觉其实一切都是因为她初来乍到,对马来西亚的制度不熟悉造成的。这都是属于短暂性的压力,只要多花一点时间,慢慢提升能力和适应环境,就可以胜任工作了。

当各方面的能力都提高了,抗压性自然会提升。因为当我们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自然就会应对自如,越来越自信。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的抗压能力会随之提升。见识越广,经历的挑战越多,抗压性越强,由此可见抗压能力是可以被后天训练出来的。

在现实中,越不计较的人,以后的抗压力提升最快,因为累计了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越计较的人反而成长越慢,因为多数人是不会把机会给计较的人。

斤斤计较没好人缘

越计较,越不得人青睐,越没有好人缘。比如那位外国籍员工,她只想到自己的工作,一直要求别人协助她,但当别人要求她支援时,她却以工作繁忙回绝别人,因此在公司人缘不好。

这个世界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得的成功。我们的付出都会在不同的维度回报给我们。当我们越变越强的时候,我们会感谢上天给予我们的考验和困难。好比钻石,不经过千年的沉重压力,又如何变得如此璀璨耀眼?人如果没经过生活的千锤百炼,如何变得出类拔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