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电动车事故,谁负责?/潘政麟

林志颖驾驶特斯拉出车祸引发许多人关注热议。实际上,相关事件已在许多国家如美国、中国等,引起许多讨论,即电动车如果出车祸,到底谁来负责?

电动车可说是近期风头正盛,特斯拉、蔚来,甚至许多传统车企都纷纷布局有关领域。美国、中国、欧洲等国家的电动车销售屡屡突破新高。

随着《巴黎协议》的签署,许多国家也对电动车给予政策优惠。然而电动车是新的事物,存在许多问题,也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电动车的动力来源是电池。当车祸发生时,相比于传统燃油汽车,电动车更容易发生火患,逃生时间也比传统车少,较易造成人命伤亡,那么电动车企业是否须多负上责任呢?毕竟关于电动车的安全问题,主要还是电池。

安全措施欠完善

近两年来一连串的电动车安全事故,几乎都与电池有关,冒烟、起火、爆炸,电池作为电动车的“心脏”,一旦出了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电池经过挤压或碰撞后,极容易发生自燃或者炸事故,那么电动车企业在这些意外发生后,到底负了多少责任?

此外,电动车还在早期的发展阶段,许多安全措施相对不完善,电动车企业是否须负责任的完成相关措施的完善?

如今自动驾驶与电动车可说是捆绑在一起的概念。许多人对电动车的印象都是需要自动驾驶的部分功能。自动驾驶能够缓解人们驾车的疲劳。

然而,自动驾驶也不是神,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概率发生车祸。那么车祸时,究竟是车主的责任还是负责开发自动驾驶的公司的责任?

此前发生了类似事件,特斯拉说是车主疏忽,进而导致车祸。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外界无法得知,只有特斯拉有全程的驾驶记录以及数据。但相关事件值得深思,在未来使用自动驾驶时,发生车祸,是车主的疏忽责任,还是自动驾驶的程序有问题?

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仍然无法给出好的仲裁。

反应

 

国际财经

为何中国泡沫仍未破裂

作者:欧乐鹰(彭博经济研究首席经济学家)

2001年,章家敦出版了一本著作,并可以凭借它角逐关于中国的最没有先见之明的书。

在《中国即将崩溃》 中,身为美国律师的章家敦认为,威权政治体制、摇摇欲坠的国有工业企业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激烈的全球竞争将对中国经济构成致命一击。

后来发生的事情恰恰相反。自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体量从1.3兆美元增长到18.3兆美元,先是超过了法国和英国,然后是德国,最后是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中国出口蓬勃发展,地缘政治影响力增强,而贸易反而在美国造成了失业。

不甘示弱的我冒着被现实反噬的风险,将自己的书命名为《中国:永不破灭的泡沫》。

自2020年出版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下滑,房地产市场从繁荣走向萧条,对企业家的打压冲击了信心,美国的出口管制阻碍了关键技术,而所有对中国将继续表现出色的押注都亏了不少。

于是问题来了,在这个最没有先见之明的关于中国的著作的竞赛中,章家敦是不是也比不上我了?可能不出你所料,我会说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略带学究气地讲,泡沫破灭是一种突然且极端的、不受控制的冲击。想一想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992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些时刻都伴随着一些元素的组合:决策者无措、金融市场崩溃、GDP大幅下滑、失业率飙升。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让我们聚焦于房地产行业 —— 一度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现在却成了头号拖累。诚然,是决策者允许了供应远超需求的情况发生,而纠正这种失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倒下了,投资者亏个精光,老百姓看到他们的最大资产的价值被侵蚀。

房产缓慢崩溃可控

不过,尽管痛苦,也必须承认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缓慢崩溃是可控的。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跟美国次贷危机做个对比。在美国,决策者忽视了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杠杆,直到为时已晚。在中国,决策者在危机爆发前部署了一系列工具来遏制下滑的速度。

换句话说,泡沫在美国破了。在中国,气泡消气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但仍然是一个可控的过程。

短痛换来长期收益

短期的阵痛带来长期收益的希望。通过降低房地产投机的利润,甚至让其无利可图,中国决策者正推动工人和投资者远离建“鬼城”这件事,转向更有效的就业岗位。

这种动态变化 —— 忍一时之痛,谋长远之利,恰好就是我的第二个论点: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在正轨。让我们想想2020年以来的这段时间里的两项重大举措:打击大型科技公司和收紧金融行业监管。

在西方媒体眼里,中国对科技公司的态度转变是一个灾难性的失误。但中国过去有科技行业垄断的问题。阿里巴巴已经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主导者,也是电子支付领域的两大巨头之一,旗下蚂蚁金服的IPO则致力于旨在让它成为银行业的一股力量。

垄断可能是个麻烦,它压榨消费者,坑供应商,排挤初创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尽管这些措施,包括让市场大吃一惊的被取消的蚂蚁金服IPO,确实不显得巧妙,但它们体现出了对抗强大既得利益者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意愿。,就更广泛的经济而言,制止垄断对发展是有利的。

已然奏效

有迹象表明北京的策略已开始见效。中国的电动汽车畅销全球;DeepSeek一举成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和美国比肩。中国经济的天平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2020年,中国房地产占GDP的比重为24%,高科技行业为11%。到2024年,房地产占比已降至19%,而高科技占比则升至15%。到2026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将很可能是硅驱动而非水泥驱动了,这是重要的向前一步。

《中国:永不破灭的泡沫》全部说对了吗?绝对没有。部分由于冠病疫情的影响,气泡消气的速度超过了我的想象;但《中国即将崩溃》真的来了吗?也没有。

中国经济正在进化,而不是崩溃。在有关中国问题的没有预见性的著作竞争中,我还屈居第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