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疫情下的独中教育/小二

冠病侵袭我国已近两年,各领域及各行各业受影响极深。如航空业及旅游业几乎是零营业。其他行业所蒙受到的损失,也是无一倖免。

至于独中教育方面,当我国受到疫情侵蚀后,政府便宣布实行行动管控令,接着是勒令全国学校停止实体授课。法令颁布后,全国独中便一致决定实行线上教学,坚持着“停课不停学”的信念,为莘莘学子提供线上教学,代替实体授课,以免荒废了彼等的学业。线上教学之前在我国是从未有过的一门学问。因此独中在这方面的知识并不多。

为了要有效的全面实施线上教学,各独中便积极在校内为老师提供线上教学培训课程。让全体老师能够掌握这门科技,才能有效地执行教学任务。

独中有不少年纪较大的老师,对电脑科技方面可能缺少了解。然而这批老师却是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方面自己苦苦学习,一方面不耻下问向年轻的老师请教。终于也能搭上线上教学这部列车,与全校老师一起扛起线上教学这项新任务。

至于家长和学生方面,也是面对新挑战,新压力。那些家里有超过一位读书的孩子,便每人需要各自拥有一台电脑,才能上网课。这不是每位家长都有能力负担得起。

因此,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通过手机上网课。然而,还是有些贫困家长无法购买足够的手机给孩子们上网课。于是独中董事部便义不容辞为这些学生提供手机,或是征求社会热心人士赠送手机给这些苦学的学生。

此外,董事部还资助一些学生缴交或津贴网络费,好让他们安心上课。董事部及社会热心人士这种慷慨豁达的心胸,确实令人敬佩。

老师们在线上教学开始的那个阶段都是战战兢兢,患得患失。

线上教学优点多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遭到许多困扰和挫折。然而久而久之,老师们便熟能生巧,操作自如,把网课教学的方便和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实,线上教学确实有许多优点。比如,线上教学节省了许多空间和时间。网课期间,老师和学生可以在家上课,不需要可能要用一段路程的时间赶去学校上课,非常方便。

学习方面,学生可以享受到视与听的美妙感觉。如五颜六色的画面和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学生乐在其中。再者,老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备课,预先从互联网中摘录许多适合的教材;包括图片、图表、照片、笔记、视频等在线上教学时播放给学生观赏和阅读。再经过老师的从旁讲解,大大地提高了线上教学的效果。

除了线上教学,独中也在疫情期间通过网络,在线上为学生举办了许多讲座会。讲座会范围包罗万象,涵括各领域,如教育、辅导、医学、法律、音乐、艺术、美容、旅游等,让学生开拓视野,获益良多。而讲座会开销,包括网络费和讲师津贴,都是由董事部赞助。董事部这种为独中教育付出的精神,诚令人感动。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疫情期间,许多家长因经济状况陷入困境而无法缴交孩子的学费或其他学校费用。董事部为了避免可能家长因无能力缴费而拖累孩子停学,毅然伸出援助之手,为这些学生提供了全免或半免学费、助学金,甚至是生活费的支援,让孩子继续读书。董事部如此厚爱学生,可称用心良苦,功德无量。

常言道:“危机就是转机,转机就是生机”。在疫情期间,一切处于新常态。尤其是独中,逢乱则变,变则通。在这百年难得一见的疫情期间,独中的操作变得更灵活,更能适应环境。

这次的疫情,给了独中一个转型的机会。除了教学,其他活动如:联课、周会、各类会议、各种仪式等,一律通过线上进行,而且效果绝不比实体活动逊色。因此,独中各方面的表现比之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学素质大跃进

疫情期间的独中老师更是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勇于改进。许多不同学校的独中老师通过网络科技,互相交换教材、教学计划、考试题目、教学心得,教学视频等。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享成果。

这一切努力,不但大大的提高了独中的教学素质,进而加强家长及学生的信心,也把全国独中老师的真挚感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加上学校董事部,热爱华教人士,家长及学生的精诚合作,大家肩并肩,心连心,共同把独中教育带上最高峰,为华裔子弟在教育领域里开拓一条康庄大道。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