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疫灾后退场机制及经济复苏(上篇)/陈友信

自5月初有鉴于我国2019冠状病毒病确诊人数已多日处于双位数的稳定情况,首相宣布实施有条件行动管控令,放宽大部分的行业领域。

虽开始有9个州政府有所保留,但在解封适应一周后,整体复工情况已超过一半。首相接着在5月10日宣布延展有条件管控令,这也是符合民意,认为先照顾健康生命才设法执行复苏经济的活动。

退场机制的考量

在目前这非常时刻,个人或企业都以求生存为主要考虑。随着疫情好转之际,整个市场就得讨论退场机制。退场机制切忌急功近利,必须分阶段分目标进行,复工的阶段性也需从区域行业,社交群甚至国内外因素着手。

政府已基于疫情确诊严重性区分为绿、黄、橙、红4个区域。

卫生部采取“攻红守绿”策略,已有效减少疫情红区了。至于根据个别行业的特点来决定有条件批准复工的行业,也是正确方式。需近身服务的行业如美容理发,牙医等在有条件管控令下还是禁止复业是可以被认同的。

今即使政府在有条件行动管控令下允许餐厅营业,但基于种种顾虑包括落实标准作业程序的困难及生命冒险的担忧,许多餐厅还是宁愿外卖而不正式回复照常经营。

疫灾后所谓的新常态其实是新社会心态的产生,除社交习惯的改变(握手问好,个人卫生及洗手,社交群集活动等),更重要是专家科学家的公信力增强,而民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或依赖性减弱。

疫情期间看着有关部门政策多次U转(当然也有不少次是俯顺民意的善意改变),反而公民组织民间福利团体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民总动员,超越了种族宗教的排他思维的限缚。

经济复苏策略思考

对于疫后退场及行业复工,国民最担心是如何防备下一波疫灾的重返。除了落实退场机制的阶段性,同样重要是民众与企业都得严守社交隔离及标准作业程序(SOP)。

在此非常时期政府采取中央集中规划资源调配的必要性是应被理解,当然那不表示我国的议会民主及法治机制应受影响,公众的监督施政及对防疫的参与度更是抗疫成败的关键因素。

此次全球疫灾对任何国家的肆虐后, 其经济严重的受损是意料中事,在落实防疫保命及照顾民生措施后,国家务必对疫后的复苏经济有正确策略及布局。除政府的有效有为治理外,民间企业的配合是必要的。此时正是公私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大好时机。

以我国的现况来看,应以“高科技,低接触,促进内需,吸引外资”为复苏甚至振兴我国经济的四大策略焦点。

推动高科技经济

高科技对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提升国家生产力的巨大影响已是众所周知。然而,从八九十年代我国率先提出多媒体走廊计划,及过后多次宣称要推动高科技项目,结果效果有限。如今我国在网络电商,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都尚处起步萌芽阶段。基于本国小国寡民,市场小人才少,故借外力求合作是必要的。

谈及高科技经济,在此有必要厘清 “+数字化”及“数字化+”的区别。前者是传统或原有企业以数字化科技提升其企业生产力及竞争力,在原有企业的行政,产品研发,行销系统,顾客服务,供应链等经营环节求取更高效率。

后者则是鼓励企业开拓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新行业或进入此类新领域,让自己的企业经营范畴随着新常态的呈现而产生创新转型思路。其实后者的开拓创新思维对于尝试创业(无论内部或外部)的青年企业家更是重要。

至于要有效应用高科技及高附加价值经济活动,我们应向中国借力,不论是企业实战经验,高科技应用的商业思路,人才交流合作等。当然高科技经济有成就的邻国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也是我国企业合作取经的对象。

(作者为马中总商会总会长)

反应

 

雪隆

陈友信促朝野兑现竞选宣言 速落实时间表承认统考

(加影18日讯)董总主席拿督陈友信提醒,现在正是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最佳时机”!

他促教育部应抓住机遇拟定承认统考的时间表,朝野政党齐心,尽快落实。

“在承认统考相关问题上,砂拉越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过立场,这是行得通的,砂拉越政府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他今日在华教综合大厦暨未来教育基金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成为马来西亚历年来首位,亲自移交独中拨款的首相,并且是全面性地为全国所有独中拨款,这是昌明政府对华教所表示的善意。

“第二,基于马中关系加上华文越来越受重视,统考也是中资企业来到马来西亚所重视的学术水平,相信承认统考将对马来西亚招收外资有一定的帮助。”

他说,独中生当中不少是精英人才,政府不承认统考导致人才外流,独中所培育的精英人才只能到国外寻求发展,无论是从经济和人才的角度,无疑将对马来西亚造成巨大损失。

勿让承认统考变博弈筹码

“不要讲承认统考是一里路、半里路、五十里路……我们要的是很清楚,如果政府告诉我们,在这一届会承认的话,我们会为他们鼓掌!

陈友信说:“所有曾经在竞选宣言中,许诺过要承认统考的朝野政党,你们是时候兑现,不要让它(承认统考)变成一种博弈的筹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