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百日新政马股投不信任票/林志斌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执政百日有余,表现是否让人满意,站在不同政治立场,大家都有各自的解读;但资本市场给出的答案很直观,新政府表现并不好。

今年至今,富时隆综合指数下跌了5.60%,是全球表现最糟糕的股票市场之一。

这和马股在百日之前,以一波大涨潮来迎接安华上任,有着天壤之别。

宏观经济大方向模糊

固然,新政府在应对通胀,解决老百姓生计问题上下了不少苦工,升斗小民在平日生活上或多或少可以感觉得到;但是在宏观经济的调度上,并未让人看到清晰的大方向。

像一个月前公布的新政府财政预算案,毫无惊喜,要减少政府财政赤字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具体如何减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所以大家才会恣意地猜测,消费税GST又要回来了。

看看臃肿的行政开销,政府也没有说明要怎么节流;开源方面,现有税务政策的小修小补,帮助也极其有限。那似乎只有消费税,才能解决财务问题了。

面对经济危机反应慢

除了经济政策上未让人看到具体大方向,政府在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方面,反应也显得非常迟缓。

美国的硅谷银行于本月10日倒闭之后,市场对这家美国第16大银行爆雷,会否冲击全球金融系统感到极度不安,远在大洋彼岸的许多国家,包括韩国、香港、新加坡,甚至科威特的政府当局或金融监管机构,都很快地发表声明,安抚国内金融市场情绪。

而我国当局的回应,显得缓慢又不到位。

最早给出回应的是经济部长拉菲兹,但他的回应仅停留在,我国企业未有在硅谷银行存款,所以本地企业不会受到冲击。

然而,比起存户的存款是否还安全的微观问题,人们更加担心的是,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会不会引发更广泛的金融系统性危机;一旦全球金融系统流动性枯竭,我国的金融系统是否会面对更大的风险;而政府对于潜在的金融风险,是否准备了什么应对措施。

尤其是在预计今年全球经济放缓,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陷入萎缩的情况下,我国依然对今年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充满信心;若全球金融危机在意料之外爆发,我们的增长前景,是不是要蒙尘,这都是市场迫切想要了解的。

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向来谨小慎微的国家银行,则是迟至上周四(16日),也就是硅谷银行事件爆发了一周之后,才回应了媒体对本地金融系统是否面对冲击的提问,向市场派发定心丸。

国家银行选择谨慎的态度,固然有其道理;但市场给的反应往往就是那么血淋淋,马股今年表现糟糕,说明了市场的态度。

当然,对于新政府而言,也许首要任务是稳定老百姓,而不是资本市场的信心;但是在强大的反对党无时无刻的逼宫压力下,若团结政府只集中在救火,而无法勾绘出我国未来的大方向,最终又将沦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窘境,说了好多年的经济改革、经济转型,始终还是幻影。

反应

 

言论

优柔寡断·魄力尽失/林志斌

掐指一算,团结政府任期也已将近一半,可举着改革旗号上台执政的这个政府,在财政改革中依然举步维艰。

像农历新年期间,政府原本打算开始不再于佳节期间给予大道路费减免的优惠,但在民意压力下,最终只能半妥协地,给了一个半价优惠。

可实际上这应该是团结政府2022年上台之后,2023年就该斩钉截铁实施的举措。但在优柔寡断,过于担心每一步棋会激起反弹之下,最终拖到了今天。

其他财务上的改革,例如燃油补贴机制,也还是处于只闻楼梯响的阶段,一年复一年地拖延下去。

催生民粹赤字走高

虽然这会让人民荷包更收紧一点,但我一直认为,政府在管理财务的时候,不应该过于着重在终端给予人民太多消费补贴。对于人民而言,这不仅仅形成财务上的依赖,更糟糕的是,这让人民失去了对所谓“市价”的理解,以及催生出民粹。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补贴并不是“免费”的。我们需要了解到,当政府多出了这样一项“民粹”开销,就需要从其他地方找钱来填补,或是继续让财政赤字持续走高。

看得出那个高喊改革旗号改朝换代上台的政府,已经了解到长时间的民粹式补贴和负责任财政政策是相违背的,所以这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重提需要减少补贴。但是任期来到第3年,除了针对性柴油补贴去年终于落实之外,其他多数关键的财务整顿政策,却都一拖再拖。

这一再凸显了当今政府对财政改革的决心并不太足够。

我在之前的评论也说过,对于新任政府而言,最适合大刀阔斧推动改革议程的,是在方才执政的前2年。这个时候,挟着刚刚获得人民的信任和委托,更能快速推动新政。

避免阵痛期延至大选

而新的改革措施往往会带来阵痛,尤其对旧有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来说。政府需要避免这种阵痛期延续到下一届的大选,才能让新政最终惠及社稷家国。

而如今,政府任期已经过半,新政却还在酝酿期。很快地,选票压力就已经来临,优柔寡断的经济改革,很快就需要被快速有效的民粹政策给取代。

这个优柔寡断,也成为了团结政府应对经济议题的一大缩影。现当下的国际政经局势快速变化,小至大道过路费免费议题,大至如何应对美国接连推出的芯片限制令和关税,目前政府都没让人看出有解决这些问题的魄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