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督学:所为何事?(下篇)/林国安

国外对督学的任职资历、选拔聘任、培养培训、考核认证都有一套严格、公正的规定和程序。例如英国,十分重视督学职位的准入条件,对督学聘任标准讲究专业性,包括要有学士学历和4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行政管理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还需经过培训,经考试合格获督学资格,并由教育标准局核发专业证书认证。

 



“皇家督学”则须是具大学硕士学位、有一定学术声望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育学专家。中国的国家督学也都是教育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专家。

督学的设置及其职责范畴

英国督学的选拔聘任,实行公开招聘,引入竞争机制。资格认定,都要通过笔试和面试的考核。“皇家督学”也要经过笔试、答辩成为候选人,再经培训、见习、试用、认证才正式录用。

此外,英国还重视对各级督学人员的职前培养和岗位培训,而且强调培训的规范性与实用性。英国教育标准局对普通督学要求上岗之前接受不少于120小时的培训,以便掌握相应的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管理、评价的知识与能力及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与撰写督导评估报告能力。

加强华小督学岗位职能



这次我国教育部调整州教育局行政组织结构,拟更名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职称,或许是出于划一行政组织结构的需要(注:各州教育局对“督学”的称谓是不统一的,有的用 penyelia ,有的用 penolong pengarah ;都有附注学校类型和学科名称)。但华小督学职位的设置已有数十年历史,华文科督学设置也近20年了,中文职称沿用未曾改变,在职人员也称职发挥着作用。基于世界现代教育督导人员称谓惯例,以及适应我国政治社会环境和多元语文教育源流的实际,“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中文职称应予以保留,不宜改换;国文则建议采用penyelia(SJKC)和 penyelia(Bahasa Cina)。

再说,如果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职称去除“华小”和“华文”关键字眼,对日后人员编制及其属性,恐伏下“后遗症”!张念群副部长宣布有关职称保留“华小”和“华文科”字眼,是可以消弭华社的疑虑。

州教育局行政组织结构调整也拟提升督学职位级别,体现对教育督导业务的重视,适应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值得点“赞”。不过,职级提升了,对人员的编制、聘任标准、岗位职责等,也应有新的、明确的规划。

对于华文小学来说,应依据华小特质,建设一支专业性强、德才兼备、客观务实、公正廉洁的教育督学和学科督学队伍。这就有必要从准入条件、考核认证、培养培训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首先要严格督学职位准入标准,除了细化学历资格、学术专长、工作经历、教学年资、道德品质等条件之外,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还必须具备深厚华文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能热诚为民族教育服务,自觉维护民族语文教育事业发展。

其次对于督学的选拔聘任,不流于升迁、落实待遇的需要,也不是经政治人物推荐安插,而是公开招聘,让符合职级和准入条件者提出申请,通过考试合格录取,专业考核认证。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科学规范的认定程序有待建立,以提高华小督学聘任和专业认证的规范性。

还有,教育部须要制订督学培养培训计划,为加强督学岗位职能、提高教育教学督导质量提供保障。对于未达新职级的在职督学,如符合准入条件者,可安排参加教育领导者专业课程,经见习、考核、认证,以符应新职级标准要求。

相关文章:

督学:所为何事?(上)/林国安

反应

 

言论

美国政治领袖教育担当/林国安博士

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职美国第47任总统。2024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分别发表政见,包括阐述对教育课题的观点和立场,尽见大国政治领袖的教育担当,以及胜选后美国教育政策的可能走向。

联邦集权与地方分管,向来是美国教育管理制度的矛盾。特朗普主张关闭美国教育部,将教育主导权下放各州政府,以减少联邦政府对教育机构的监督与财政开支。

同时,通过“学校选择计划”,恢复家长教育选择权,以利用公共教育资金,将子女送到公立、私立、特许学校或在家学习。

贺锦丽支持保留教育部

贺锦丽则支持保留教育部,重视联邦政府支持发展公立教育系统的作用;反对公共教育资金用于私立学校,主张将教育资源集中于公立学校,以提升其教育质量。

除了对国家教育管理制度持不同意见,特朗普和贺锦丽在推进美国各阶段教育发展方面,也各有观点。

特别是贺锦丽,注意到减轻家庭幼儿照护负担,赋能学前教育的可及性和经济性,具体包括为家庭提供长达12周的保育有薪假,为有新生儿的家庭提供6000美元的税收减免;扩大Head Start 项目,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提供学前教育。

关于学校教育改革,贺锦丽支持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促进学校教育内容多样化,吸引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减少学校中的种族和经济隔离问题;反对学校限制种族和性别议题教育的政策。

特朗普则主张在学校推广符合“爱国价值观”的教育,禁止在课堂上教导批判性种族理论、跨性别意识形态和结构性种族主义的内容;支持将基督教价值观重新引入公共教育课程。

为此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特朗普倡议废除教师终身制,推行基于教学绩效的教师薪资制度;并提出设立新的教师认证机构,以确保教师符合“爱国价值观”教育的需求。贺锦丽则认为教师多样性对学生成就至关重要,主张通过教师培训和招聘计划,为少数族裔服务院校提供资金,以培养更多少数族裔教师。

贺锦丽和特朗普都非常重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贺锦丽认为“大学教育是通往中产阶级的主要途径”,致力于推动高校奖助计划、学生贷款减免和实现社区大学免费教育,确保学生能从高等教育中获得价值。

具体包括支持提高助金额,为弱势中学生、大学新生和残疾人士提供资助;支持低收入家庭学生免费就读社区大学;延续推动拜登政府的“有价值的教育储蓄”计划,为大学生减免或宽免大学债务,利惠学生基本生活需求、创业和购房;支持增加对少数族裔服务院校(如传统黑人大学和部落大学)的投资。

不过,特朗普反对大规模学贷减免,仅支持“收入驱动还款”计划,让学生根据个人职业收入和家庭经济调节支付还款。

为增加高等教育办学的可负担性和灵活性,特朗普打算通过“征税、罚款和诉讼”,从大型私立大专的捐赠基金中获取资金,以设立名为“美国学院”的免费线上大学,作为设立传统4年制大学的替代方案。

对于美国大学的营运,特朗普在意的是制订新的认证标准,避免其受左派政治意识形态和异议份子的干预。

蓄意增国际学生门槛

美国是教育大国,难以规避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但是,特朗普“一刀切的移民歧视”,蓄意增加国际学生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

他曾于任职总统期间签署“回教徒禁令”,限制来自回教徒占大多数国家的个人入境美国,导致大量国际学生的签证暂停签发。

贺锦丽是反对特朗普“回教徒禁令”的,她赞赏国际留学生对美国的贡献,而拜登政府教育部也恢复推进国际教育。

综上所述,特朗普的教育政见倾向教育管理去中央化,教育内容凸显爱国价值和西方文明传统,恢复家长教育选择权,反对大力投资公共教育。

贺锦丽则倾向通过联邦政府的支持以改善公立教育系统,推进教育领域的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

特朗普宣誓就任总统,雷厉风行签署了近百项行政命令。他的教育政见是否付诸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他可能吸纳贺锦丽的教育观点吗,抑或把它当作拜登政府留下的“垃圾”,一并清除干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