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破产危机与制度改革/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报穷局近期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自主申请破产案例较2022年暴增200%,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个体家庭的财务危机,更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深层矛盾。

根据报穷局总监峇克里的说明,自主申请破产程序存在明显的制度宽松性:无最低债务门槛,仅需填写表格并支付定金,即可启动程序,且法庭一旦批准便不可撤销。

这种低门槛设计本意是为真正陷入困境的债务人提供救济渠道,但现实中却异化为“债务逃避策略”。

例如,月还款额从2000令吉骤降至200令吉的巨大落差,使破产成为成本最低的债务重组方案,进而诱发道德风险——部分债务人可能故意放弃偿债努力,甚至通过资产转移提前规避责任。

动摇金融市场信任基础

更严峻的是,这种制度漏洞正在动摇金融市场的信任基础。

银行与金融机构为控制坏账风险,可能全面提高信贷门槛或缩减消费贷款规模。

数据显示,马来西亚家庭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长期维持在80%以上,若信贷收缩传导至消费市场,将直接冲击内需经济,形成“债务危机—信贷紧缩—经济放缓”的恶性循环。

破产案例激增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重社会矛盾交织的结果。

首先,疫情后经济复苏不均衡导致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停滞。

马来西亚统计局2023年报告显示,低收入群体(B40)实际收入较疫情前下降12%,而通货膨胀率长期维持在3至4%区间。

收入与物价的剪刀差迫使民众依赖信贷维持生活,最终陷入债务泥潭。

过度借贷缺乏财务规划

其次,金融产品创新与消费者保护机制脱节。近年来,“先买后付”(BNPL)、小额现金贷等金融科技产品迅速普及,但其宣传往往弱化风险提示。许多消费者在缺乏财务规划能力的情况下过度借贷,最终因复利累积触发债务危机。

针对当前危机,政府需采取系统性治理方案:

(一)破产法制的精细化改革。政府可参考新加坡《个人破产法》经验,建立阶梯式债务处理机制。应对自主申请破产设置合理门槛:引入“实质偿债能力评估”,由独立第三方机构核查债务人的资产状况、收入稳定性及债务成因;设定最低债务标准(如5万令吉),避免小额债务滥用程序。

(二)对主动破产者实施分级信用惩戒。例如,5年内限制高消费、禁止担任企业董事等,避免破产制度被滥用。

(三)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修订《消费者信贷法》,将“先买后付”等新型信贷纳入监管框架;强制金融机构采用“动态偿债比率”算法,根据借款人收入变化自动调整还款额度;建立全国性财务教育平台,针对青年群体展开信用管理课程。

我们认为,330宗自主破产案例背后,是330户家庭的生存挣扎,更是社会经济韧性的压力测试。

制度的宽松本应为弱者提供安全网,却因设计缺陷沦为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

当前改革不仅需要修补法律漏洞,更需建立“预防—纾困—重建”的全周期治理框架。

这场债务困局的破解之道,终究在于让每个公民在经济发展中既能共享机遇,亦能抵御风险。

 

 
 

 

反应

 

国际财经

今年首季美国188家大公司申请破产 标普:15年来最多

(纽约11日讯)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周四表示,今年前三个月美国大型公司申请破产的速度为15年来最快。

标普的报告称,第一季度共有188家大型公司申请破产,创出2010年同期254家申请破产以来的最高纪录。去年同期数量为139家。

3月寻求法院保护的公司包括Forever 21的美国零售运营商,加拿大的Mitel Networks,电影公司Village Roadshow Entertainment Group。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和餐饮连锁Hooters of America上个月也破产了。

标普表示,随着债务到期,各家公司、特别是资产负债表状况较弱的公司,继续面临挑战,需要以高于发行时的利率进行再融资。

过去几年公司破产数量增加。彭博新闻社之前曾报道,在2023年和2024年公司再次申请破产的数量,是自2020年以来两年跨度内最多的。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