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米粮涨价恐掀骨牌效应/曾志涛

国家稻米公司日前宣布从9月1日起将全面提高所有进口白米的价格。

新的价格将从之前的每公吨2350令吉调整至3200令吉,意味着每公吨增加850令吉或36.17%。

国家稻米公司表示,过去几年一直努力吸收白米进口价格的上涨,但鉴于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不确定性,公司必须做出调整以确保业务的稳定运营。

由于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白米出口国越南和印度大幅减少其白米出口量,全球白米供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进口白米价格的上涨将刺激消费者对本地白米的需求。

米粮批发商公会主席陈瑞法就此呼吁政府重新评估15年未经调整的本地白米顶价,从现在的每10公斤26令吉提高到32令吉。

本地米商Sabarice率先宣布提高白米的售价,每包10公斤装白米价格将增加2令吉50仙至8令吉50仙不等。

由于白米是国人的主要食物,很多人听到白米涨价的消息时都大吐苦水。

雪上加霜的是,大马米粉厂商总会跟着宣布米粉售价调高20%,即每公斤上涨1令吉左右。大马米粉厂商公会会长拿督洪祖殿表示,这是因为制造米粉的碎米原料出现严重短缺,引发碎米荒。

由于冠病疫情引发的通货膨胀还历历在目,这一突如其来的米粮涨价如果处理不及时,恐会掀起一连串骨牌效应。

需知道,白米与米粉是许多食品的基本原材料,包括杂菜饭、面食及其他食品。米粮价格上涨会导致食品制造商和餐饮业者被迫调整售价,进而影响整体食品消费成本。

鉴于米粮在许多家庭生活成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价格上涨将进一步加重家庭的负担,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将产生巨大影响。

对供应链产生压力

此外,米粮价格上涨会对供应链产生压力。从农民、生产商、加工厂再到零售商,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其中一方难以承受成本上涨,产能或会减少,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虽然政府已经对此采取干预措施,要求北马的白米生产商增加20%产量,但这只是短期方案。

目前,本地生产白米的自给率为62%,数字偏低。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米粮短缺问题,提高本地白米产量以达到自供自给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是提高稻田的产量效能。以适耕庄种植的稻田为例,每公顷可生产8至10公吨稻米。与之相比,吉打州的情况则不尽如人意,平均每公顷的稻田只能产出4.8公吨稻米。

据悉,吉打州的稻田区面临水源和运渠设施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改善水利措施、鼓励农业投资和引进农业技术来提升稻米产量。

所谓民以食为天,米粮价格暴涨会让许多人吃不消。政府必须快马加鞭,拟定短、中、长期方案着手处理,避免引发民怨。

反应

 

财经新闻

农民组织局:由碾米厂决定 稻米收购价非底价

(亚罗士打1日讯)农民组织局(LPP)主席拿督马夫兹表示,任何底价上调都会导致本地白米顶价上涨,由于生产成本上涨,目前每10公斤装的白米价格为26令吉。

他今日在分发返校日援助后,呼吁政府谨慎处理稻米最低收购价问题。

“必须采取双赢方案,让各方包括农民、碾米厂和消费者都受益。”

他说,政府必须考虑到每个人,而不仅仅是稻农。

“他们的孩子很多都不在田里工作,他们现在住在城市如吉隆坡和新山,而消费者需要可负担的白米。”

他说,这些都是政府必须谨慎考虑的因素,以确保提供平衡的结果予所有人。

马夫兹也澄清,政府只设定稻米收购底价,而不是实际购买价格。

他举例,如果底价为每吨1200至1300令吉,碾米厂通常会以较高的价格来收购稻米,价格介于1700令吉至1900令吉。

“当政府将底价定为1300令吉时,碾米厂仍支付每吨1800令吉的价钱,因此不存在底价问题。”

他说,农民必须明白,稻米价格最终是由碾米厂来决定。

稻农组织日前展开和平请愿,呼吁政府提高每吨1300令吉的稻米底价,因为碾米厂决定以底价来收购稻米。

最近, 大马稻农协会(PeSAWAH)主席阿都拉昔表示,此底价不公平,没有反映出稻米生产成本的上涨。

他呼吁当局审查本地白米每公斤2令吉60仙的顶价,该价格从2014年以来不曾改变。

稻农应提高质量

马夫兹指出,稻农应该专注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而非只是追求更高的价格来让本身和行业继续生存。

他说,如果农民专注于最大化地提高产量,他们每公顷可产出7吨或更多,这将大大增加他们的收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