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羊毛出在羊身上/官泰发

耗资550亿令吉的东海岸铁路本月9日在关丹举行动土礼,相对迄今八字还没一撇的隆新高铁,堪称大马版的“钦州速度”。

看到政府认真做事,大家都会额手称庆,毕竟花大钱建铁路,总好过做些挖沙填海的荒谬事情。



然而,看到政府是通过贷款方式兴建后,相信所有给过路费给到手软的民众,应该都会和我一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众所周知,国内私营化大道收费几乎平均每3年调涨一次,届时政府若因为民众怨声载道而要求特许经营大道公司展延调涨,轻则赔偿亿亿声,重则延长合约,让大家给到不知道哭字怎么写。

简言之,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左手转右手”,但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

惨到借钱建铁路

撇开大耳窿不说,凡是贷款求学、买房、买车、投资、做生意或刷卡“血拼”的人,应当了解什么是寅吃卯粮的处境。同样的,也只有成功走出死局的人,才能体会什么叫做无债一身轻的境界。



正所谓上行下效,当大家都严正关注国内家庭债务高居不下时,政府是不是也应该立下良好榜样,让人民了解何谓正确的理财观念?

平心而论,我国天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遑论还有石油与天然气,所以真让人搞不懂,为何今天竟然惨到必须借钱建铁路?

当在野党不断抨击政府破产及债留子孙时,执政党则是不断释出好消息,例如国民人均总收入增长、外来直接投资创纪录。这些自相矛盾的讯息,确实让人无法厘清政府真正的财务状况。

无论如何,随着政府近年来推动一系列补贴合理化措施及消费税,以及国际原油价格回升后,大家都好奇政府究竟节省及征收了多少钱?

只会拿别人开刀

财政部秘书长依万瑟里加最近透露,政府去年在消费税方面收到420亿令吉,以及在推行补贴合理化措施后,在燃油方面减少了高达200亿令吉补贴。然而,这种说一点,不说一点的情况,简直吊人胃口。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推动补贴合理化措施时,曾承诺将增加更多国家发展拨款,以推动对人民有益的发展计划,惟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旅游税及就业保险计划,总让人感觉当局只会拿别人开刀。

如果一名单身及有车有屋的打工仔,生活只剩下必须强制缴纳的公积金、所得税、社险、路税、地税、门牌税、就业保险保费和消费税,以及负担房贷、车贷、水电费、汽油、个人及汽车保险,在七扣八扣下,他的生活与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

简言之,在政府还有大堆债务要偿还的情况下,凡是过得捉襟见肘,却又想在7年后坐火车去东海岸游玩的人,最好苦思冥想一下,如何让自己咸鱼翻生。

官泰发

反应

 

言论

重启高铁从大马城开始/陈万诚

隆新高铁(HSR)自提出以来,被寄予了深化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经济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厚望。

然而,自2018年项目连同吉隆坡大马城的地铁站和电动火车站建设被迫中止后,整体进程陷入停滞。

这一系列变动不仅延缓了高铁的实施,也揭示了政府在区域发展战略上规划不足和政策连贯性的缺失。

大马城原本是隆新高铁的起点站,被设计为集商业、交通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枢纽。

其设想不仅旨在通过高铁加强吉隆坡与新加坡之间的联系,还希望以现代化城市中心的姿态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

沿线经济驱动减弱

然而,项目被叫停让这一枢纽计划陷入停滞,直接削弱了其对沿线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也损害了国际投资者对马来西亚政策稳定性的信任。这种信任危机进一步阻碍了高铁项目吸引更多投资。

高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成功依赖于周边基础设施的有机整合。日本新干线和中国京沪高铁的经验显示,高铁站点并非孤立的交通枢纽,而是与商业中心、物流设施和住宅区紧密结合的增长极。

相比之下,隆新高铁及其配套工程的停滞,使其对沿线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显著减弱,项目的战略潜力因此被极大压缩。

与此同时,隆新高铁的长远经济效益不仅依赖于两大都市的高效连接,更需要通过大马城这样的节点,将沿线中小城市纳入整体发展的蓝图。

然而,当前的规划更多关注技术与融资的局部问题,而对如何激发沿线城市潜力的思考却严重不足。

计划反复动摇价值

政府从宣布项目搁置到重新启动,再到不断修改融资方案的摇摆态度,不仅模糊了项目的方向,也让市场和公众对其实际价值产生了质疑。

要让隆新高铁真正发挥作用,政府必须重启对大马城及相关配套项目的规划,以其为核心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蓝图。

同时,还需要建立清晰的执行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政策协调推进。

高铁的意义不仅在于缩短时间距离,更在于为沿线区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资源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大马城等项目的停滞虽然是过去的遗憾,但其背后所揭示的教训,应成为未来推进高铁项目的重要参考。

大马城及相关项目的停滞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教训,但也是一次反思和改进的契机。

如果政府能从过去的规划失误中吸取经验,将高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紧密结合,隆新高铁仍有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引擎。

唯有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明确的政策推动这一项目,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