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美国会为台湾出兵吗?/谢诗坚博士

中国在迎接两会盛大召开之前,一则耸人听闻的新闻引述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司令麦克米尼汉(Mike Minihan)发给下属的一份备忘录中称:“我的直觉告诉我,美国将在2025年与中国开战”。

这份备忘录在1月27日由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披露。具体而言,有几个重点:

所谓开战理由是由于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都会在2024年举行选举,美国届时会“分心”,而中国就有机会对台湾采取行动。

虽然五角大楼并没有否认麦克米尼汉的备忘录,但国防部官员也忙于撇清关系,声称这只是米尼汉的个人意见。不过《华盛顿邮报》形容备忘录为夸张,且不同寻常。

美拉拢盟友频军演

到底哪里不寻常呢?舆论并未点出来,倒是让我们看到美国为了维护它的霸权地位,不但频繁渲染“中国威胁论”,拉拢盟友举行军演,而且也在这样的所谓正当理由下,将今年度的财政国防授权法案达到创纪录的8000多亿美元,其中在亚太地区,美国将继续为“太平洋威胁论”进行拨款,提高在这地区的战斗能力。

就米尼汉的言论而言,让我们用实例来点醒美国四星上将的谬论。

韩战越战得不偿失

其一,发生在1950年的韩战,是中美首次直接交锋,美国派出30余万军人从仁川登陆朝鲜,而中国派出百万志愿军杀上战场,打着抗美援朝的旗号。还有其他联合国、南北韩的军人与平民死伤也不计其数。1953年停战。最终还是打成平手,直到今天南北韩还是在对峙。

其二,美国并不接受韩战的教训,在1965年时,眼见越南又将成为第二个朝鲜,乃派兵赶往越南支援南越政府;而北越在胡志明的领导下,与美军开展浴血战争。

美军一度增至65万人,而北越军与越共联手上百万人在越南与美军打一场长期战争,援越抗美又成另一个口号,直到1975年的日内瓦和谈才结束。但结局是南北越统一,达成不光彩的和平。

经此两次“得不偿失”的战役后,美国已不轻易出兵,因为在越战期间是美国人民反战运动最高潮时刻,迫使美国收手。

后来对区域战争也是有选择性的。例如在2001年派军直捣阿富汗政权及2003年又直捣伊拉克政权。也是因为卡伊达组织恐怖分子,在奥萨马宾拉登的策划下,于2001年9月11日骑劫4架民航客机,直毁纽约摩天大楼及五角大楼,酿成3000多人丧命。美国在不得已之下才出兵,为牺牲的美国人进行报复,不然会被讥为银样蜡枪头。

但是经过十几二十年的战斗后,美国宁可放弃阿富汗和伊拉克,让这两个国家的人民自我争权夺利。于是阿富汗在2021年又回到塔利班的统治;而伊拉克则在萨达姆被杀后于2011年由美国“还政于当地人”。

美国不容中国超越

为何美国在没有消灭恐怖分子下就撤兵阿富汗及伊拉克?那是因为美国认为它已消灭恐怖头子,也就任由当地军人我行我素,所持的理由是中东已非重要和敏感地带,反而认为中国的威胁性更大。翻转回来的战略又暴露了美国志在对付中国,而不是反恐。

在美国看来,中国崛起的速度都必须在美国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而中国必须处于美国之下,接受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统治。

但当特朗普当政时代(2017-2021)发现中国的强大已不能同日而语,乃于2018年的第一轮贸易战到2019年第四轮的贸易战,直到2021年拜登上台还是依然故我,理由是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用经济孤立中国。

结果这4年多以来,中美贸易战并没有显示美国占了上风,反而刺激了中美贸易额的增长。例如在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为5368亿美元,较前年增长6.3%,接近2018年的5385亿美元的纪录。

至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也有增长,达到1538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1.6%。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 6906亿美元。

既然贸易战都不能击垮中国经济,反而促长市场兴旺,美国是应该停止无谓的贸易战了。

俄乌酣战 美不派兵

尽管现在美国在经济上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受硅谷银行的破产而深受影响,但拜登依然在搞他的三角战,促成美国、澳洲和英国签署一项历史性的安全协议(AUKUS)。这是美国65年以来首次让澳洲分享其核动力技术组成所谓的“小北约”。

若是近期拉拢菲律宾增加美国军事基地,以取代其他东南亚国不愿卷入核潜艇案,那就是新的战略包围。

既然俄乌战争热炽时,美国依然不派兵只供武器,那么一旦台海时局紧张,美国会出兵吗?这一普通逻辑任谁都可以自己找到答案。因此,我们还是不相信美军会为台海而在南中国海掀起血腥风暴。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民族在哪里?/谢诗坚博士

《当今大马》专栏作家达耶巴南(S.Thayaparan)近日(11月11日)在其专栏,针对公正党巴西古当议员哈山卡林在议会上建议团结政府,集中其资源,以培植“马来西亚民族”一事发表评论,认为“马来西亚民族”的名词如同在表面上铺上金属防锈,而实际上是黯淡的。

马来西亚所设置的种族至上已成为常态,马来人的地位及马来人的定义在宪法上已有所阐明。因此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或者接受社会契约的概念、马来人至上概念及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压下了所有的民主概念或通过投票,以便重新改变传统的政治概念。

我在进入大学后,才了解到马来亚/马来西亚不曾有过马来西亚民族主义这一类的哲学话语,而是一个多元种族生活在一起的地方。

尽管已有原住民或外来移民迁入居住,但因缺乏人才和管治,一切都由英国安排,包括后来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

对于各种族人民而言,大家只是参与局部的斗争,例如马共被视为华族的政治斗争。因此,马来亚或马来西亚人未曾真正以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概念,在东南亚掀起政治斗争。

反之,英国为其便利(主要是对矿产和资源的开发),动员处于四分五裂的人群,依据种族的不同而区分工作地点,比如马来人在乡区农耕、印度人在园丘割胶、华人在矿地开采锡矿;加上后来东马的卡达山人及达雅人,就蔚成一个多元种族的大杂烩,共计有40多个种族之多。

整体而言,它起因于宗教和种族的不同,造成马来西亚人民的团结并不牢固。

30年承诺一场空欢喜

直到1990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为时机已成熟,乃大胆地提出要在30年内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因此,他也订下了2020年宏愿,不但要出现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称号,而且也要把马来西亚打造成先进国(所谓先进国是指国人平均年收入为RM15000的水平)。

可惜在2020年时,我们不但未达标,马哈迪(2003年退休)更是指责其接班人不够精明,才使到马来西亚发展进度令人失望。30年的承诺,换来的是一场空欢喜。

照理马哈迪与当时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组合(1981-1998),是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当时马哈迪希望借助安华的影响力,在政府内注入回教元素,但又不改变其世俗政体。安华被促请循序渐进,不要因宗教的鼓吹而将人民再一次分裂。

但安华在1998年落马后,整个国家的格局就被改写了。

安华的反叛换来马来政治思潮的大转变,新崛起的人民公正党与伊党合作,以及在行动党配合下,在1999年的大选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第一次展示了宗教力量的崛起。

伊党在转打宗教牌下,取得27个国席和执政丹登两州;而巫统在当时依然相信民族主义是万灵丹,结果接下来又是噩梦连连。

安华本来就是个宗教主义的领袖,但他选择加入巫统而不是伊党,结果导致巫伊两党结下梁子。当安华被马哈迪排斥后,才转而致力于与伊党合作,希望通过马来人至上的概念,来巩固马来人的政治主导权。

宗教主导政治方向

不幸的是,安华被马哈迪压得喘不过气,原本以为在2018年的大选能全面翻身,讵料他碰上马哈迪这个克星,圆不了首相梦,反而助长伊党的气焰,使马来西亚的政治加入了宗教元素,而变得更加复杂。

直到2022年,安华才得以从中崛起。表面上看来我国没有大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宗教已经主导政治方向。不论是安华让巫统强大斗伊党,或是伊党力求坐大挫巫统,都是一头栽进宗教政治中,几乎忘了这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也忘了这个国家依然是世俗政体。

长此下去,马来西亚不但无法培植出新一代的民族主义,更无法打破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直处于政教斗争中。今天的伊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