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至少不是社会败类/黄燕娣博士

吴建成校长去世那段日子,不少学生、同事及友人在脸书上给他留言,其中一则,曾是他的学生写道:

“虽然我被你开除学籍3次,但是你对我依然不依不饶,不曾放弃。学校假期,连同你家人,你把我带回怡保,就是为了不要我到处为非作歹。我最感动,那晚你送我去巴士车站,送了我上车,你突然跑开,原来你去买面包给我上车吃。虽然今天我没有成才,但至少我不是社会败类。”

看到这段留言,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一个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一个是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是含蓄的,同样让孩子深深烙印在脑海。

在不少家长及老师心中理想的小孩是成绩好、听话,将来能成才。但在现实生活中,要小孩“听话”似乎比要求他们成绩好来得容易,因为不是每一个小孩都是会“读书”的材料。

“史上”最差羞辱运动员

今年东南亚运动会,我国健儿在运动场上不能说没有成绩,至少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运动员代表是取得金银铜其中一枚奖牌。但某些媒体、政治人物及网民用史上最差排名来形容,也许对运动员是羞辱。

虽然他们没有达到40枚金牌的目标,但根据记载,总奖项共175枚不算是史上最差。他们都是全国第一名的健儿,但一山还有一山高,我们不能用单一因素来指责他们。在比赛中失败,健儿们需要检讨,可是更需要我们的鼓励。

回头再看看我们评估一所学校的好坏,大众都离不开以学生公共考试的特优成绩为指标,往往忽略除了考试分数以外,还有一些特殊才艺的学生。

课室中的书本教育一般以考试为目的,内容设计有时会脱离学生的先备知识,也与社会脱节,没有和日常生活联结起来。而真正的学问,其实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只是我们的学习模式以学校课程为主,以班级为单位,大家读着国家编制的统一课纲,极少有出外参观视察或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

大部分学生长期坐在课室学习,读着数年没有修订的教科书,若加上教师长年缺乏在职进修,学生对现有的社会组织和对世界的走向一知半解,他们大部分只会把课堂里死的知识记住。

品格教育与知识并列

等到他们离开校园后,踏入实际生活体验时,才印证了在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脱节,才明白学识的实用价值所在。

学校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不是每一个人对课室里所提供的知识有兴趣,也许老师已很努力了,学生也很配合,但有些学生就是无法在成绩上取得高分。除了分数,学校可以将品格教育与课本知识并列,让一个人虽然成不了才,但至少不会成为社会的败类。

另一方面,若要革除学生生活上的一些恶习,可以训练和养成学生在团体生活的习惯,尤其鼓励他们多参与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社会的缩影,它能养成学生参加团体生活的习惯,培养合作精神,容忍态度及做事的能力。

社会上有不少成人成才的 “大人物”,都是从学校多元的课外活动中训练出来。经验告诉我们,离开学校后我们会忘记分数,但我们不会忘记书本以外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