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化数理 风云再起/王介英
当大家在“恭喜发财”、“新年快乐”,互道祝贺语的“祥瑞声”中共度春节之时,政治人物也不甘寂寞地把他们的“心声”与“政治议程”渗透到“祥瑞声”中,与众人一起分享。
虽然多数大人物尊重华人习俗,尽说那些令华人听了“很爽”、“很温馨”的吉祥话,但也有人“私心自用”乘机自吹自擂,报告自己给了华小、独中多少万、给了私立大专多少钱,用放大镜聚焦以邀功!不过,这位仁兄似乎听不到在他于台上自我吹嘘的同时,台下有人在心中提出一项“不可能的诉求”:“如能把拨给玛拉的62亿,挤出10%给华校,那我们就心满意足,谢天谢地了!”
正当大家一边忙着防卫武汉肺炎疫情,一边忙着过年之时,首相兼代理教育部长敦马哈迪医生悄悄点起“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重启“英文教数理”。华社、巫社里的许多人因此成了惊弓之鸟!
大家都知道敦马心中有几道过不去的坎儿,如芒在背、如刺在心,一直为此耿耿于怀,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跨过这几道坎儿:一是英文教数理,二是“弯桥计划”,三是宏愿学校。不过,这些毕竟都是曾被前朝掌权当局否定的“旧货”,现在他虽是“一人说了算”的今朝再次掌权者,但他真的有“起死回生”的能耐把这些“旧货”重新推出市场吗?
与笔者一样经历过以“英文教数理”的这一代人,都清楚知道我们的英语、英文造诣,并非从“英文教数理”这里达成,而是从上英文课,读英文作品、英文经典小说,经历过一个长期听说读写的磨练历程才修成正果的;若是出身华小者还要有一个恶补英文的过程,至少笔者是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数理课涉及的英文并不多。
数理课涉及英文不多
数据会说话,经历也同样会说话。当年敦马推出的英文教数理计划的那些243方案,已在实践中被证明不可行,因为学生不但英文没有提升,数理反而倒退,难道前车之鉴要置之不理,就因为它是敦马的计划就要倒行逆施,强推付诸实践吗?
数理科目涉及抽象思维,必须从一开始就以孩子熟悉的语言来学,借以奠定基础,因此,用孩子的母语教导是最佳的选择。数理一环紧扣一环,加减没学好,乘除会触礁;代数没掌握好,微积分不可能进行,物理、化学中的方程式也会因此成为解不开的谜团;更重要的是,中间任何一环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再也走不下去。
这已有教育界的理论数据作为依据,不是天纵聪明的政治领袖能推翻得了的。何况在今天的大马英文教数理的师资严重缺乏,敦马又何必一意孤行呢?中学以及大专推行“英文教数理”,笔者不反对,但小学绝对不行,各族人民必须群起反对,并坚持到底!
(作者为马大中文系前讲师、优大中文系前助理教授)
语言的政治与政治的语言 /邱立本

作者:邱立本
中国新一代说流利普通话,破除300多种方言限制。印度有700余方言,靠英文沟通,但说流利英文人口只有10%。中国语言政治的胜利,对比印度政治语言的失败。
语言是最大的政治。一国只有统一的语言,沟通无障碍,才能凝聚民意。印度的现代化之路,就是被语言的“碎片化”拖了后腿,不仅方言多,文字也多。中国则是历史运气好,方言虽多,但却有统一的表意文字,可以超越“十里不同音”的隔阂。
印度独立后的现代化发展,长期滞后,很多去印度观光的各国旅客,都被那些脏乱的情况所吓倒,经济的发展也大幅落后于中国,背后是社会治理的失败,而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复杂,但各方都认为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划地自限,是严重内耗。
印度最巨大的内耗是方言太多,起码700多种,各说各话。政府承认的方言与文字也有22种。知识界和专业人士靠英文沟通,但能说流利英文的人不到人口10%。
印度一些政客长期自我忽悠,说语言混杂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彰显印度民主。但经济学者的研究则指出,一国之内民众无法沟通,会拖慢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也历经语言分裂之苦,全国的方言估计有300多种,但中华民族的福气则是文字统一,自秦始皇以降,书同文的传统,不绝如缕。汉字成为多元民族的黏合剂。历史上,即便非汉族入主中原,也被汉字和儒家文化经典所同化,从元朝到清朝,外族统治者都进入了汉字的天地,元曲和清代的诗词,都丰富了华夏文明,康熙主导的《康熙字典》、雍正的《大义觉迷录》、纳兰性德的凄美诗词,都惊艳中华文化圈。
两岸人民交流无障碍
中国的方言纷杂,但依靠着汉字的联系,让全国民众都可以心灵相通,广东人和山东人讲话“鸡同鸭讲”,但却可以为同一首唐诗而共鸣。这也是世界史的奇迹。1949年两岸分治之后,政治价值南辕北辙,但在语言政策上都一致,都力求“语同音”,无论是国语还是普通话,注音符号还是汉语拼音,都是殊途同归,让两岸人民的交流没有障碍。
这都是中国比印度优胜之处,今天中国的新一代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这样的“语同音”现象,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
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记得多年前不同省份沟通的困难,发音不同往往导致各种的误会,但如今中国年轻人普通话标准,光听说话,往往分不清楚他们来自哪一个省份。这都是多年来“推广普通话”的结果,落实语音“全国一体化”。
今天印度不同地域的年轻人交流,常常有困难,识字率只有70%多,而中国识字率近98%。这都是中国语言政治的胜利,也是印度政治语言失败的见证。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