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给大学生最低薪酬/南洋社论

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强提醒国内雇主,“莫以1700令吉的最低薪金聘请大学生”,“莫以此低薪标准压榨大学生的才华”。
最低薪金制的实施原是为保障就业员工能享有最低限度收入,以维持生存与生活尊严及经济安全,其实此措施是符合市场正义的。
可是今日全球面对最严峻的就业形势,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毕业后就陷入“就业冰河期”,过早失业正摧毁年轻人对未来的规划。
为解决“求职麻痹症”,年轻人可能会选择拖延战术,继续留在学校读书,或是接受企业界以最低薪金提供的“临时”或“过渡”工作。
职场处处亮红灯
教育似乎已然不再是黄金货币,职场处处亮红灯,好些名牌大学毕业生一样难觅舒适的工作,要是大学生不嫌薪水低,就算专业不对口,只想谋得一份工作,就只能屈就。
过去大学生被戏称为旱鸭子,只能在水面学着拼命扑腾,可是随着就业市场的萎缩,鸭子离就业的河岸似乎越来越远,真的想要找到工作还须要更有创造性。
当然要解决年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仍是大家都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雇主不能借机贬低大学生的学历,要懂择优录用、择优培养,要促进企业的创新和进步发展,就不能吝啬。
当然还须承认,工资是劳资协商和博弈的结果,老板总要聘请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优秀人才,才会给有技术,有才能的人才优渥的薪酬。
不断学习新技能
因此,大学生必须要能证明自己是难于取代的稀缺人才,还需挤时赴学,不断学习新技能,才能遂成功业。
特别疫情过后,关税战引爆,给全球经济动荡加剧,让职场上的每个人都增加危机感,失业的恐惧迷漫,让离校觅职的毕业生倍感焦灼。
还有一场汹涌澎湃的AI风暴突然来袭,教学及评估工具发生了改变,给就业市场带来改变。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更是大胆预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10年内取代人类在大多数领域的角色,优质医疗建议和教学辅导将变得免费且普及,医生和教师会被替换掉。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须根据社会需求重新制订新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横向技能和软能力,以应对新趋势的挑战。
因此,马来西亚更要努力提高教育素质,重塑未来教育发展,要以政策创新的力量,激励年轻的大学生不断学习新技能及磨练能力,顺应劳动市场的剧变,避免被残酷的竞争市场淘汰。
公服局:换取国外工作许可 2848毕业生愿付全额费用
(八打灵再也9日讯)自2010年以来,共有2848名由公共服务局资助的学生,为了获取在国外工作的机会,自愿承担总计7亿7000万令吉的资助费。
他们选择的国家包括澳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汶莱。
公共服务局总监丹斯里旺阿末达兰指出,自2010年以来,共有1万6967名学生获公共服务局资助出国深造,其中有2848人愿意支付全额资助费,每人高达120万令吉,以获取在国外工作的许可,具体费用取决于他们的学习领域、学府和国家。
他向《马来西亚前锋报》说,公共服务局明白全球视野非常宝贵,因此,允许受资助的毕业生在回国前于国外积累工作经验,为大马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方面,政府从2024年开始推出公共服务局资助生延期回国政策,允许毕业生在国外工作最长3年后再返国。”
“但是,如果他们未能在允许的期限内回国,就必须偿还全部资助费,根据他们所在国家、学府和学习领域的不同,资助费最高可达120万令吉。”
他表示,在1万6967名学生中,平均有49%进入公共部门,其余则在政府关联公司、私营部门工作,或选择继续深造。
旺阿末达兰表示,自197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局已资助了48万4538名学生到国内或国外深造。
他表示,为了体现公共服务局的持续承诺,仅在2016年至2024年期间,政府已拨款约85亿令吉资助11万4463名学生继续在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深造。
他表示,自2010年起,公共服务局已增加对本地大学的资助,以鼓励更多学生选择国内的高等教育机构。
他举例,2020年共有1万9908名学生获得公共服务局资助,其中1万9444名学生继续在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学习,464名学生出国深造。

旺阿末达兰
聚焦7战略领域
旺阿末达兰在分享公共服务局未来计划时表示,该局将重点关注七大主要战略领域,包括人工智能 (AI) 和数字化转型;能源转型与绿色工程;国家安全和边境管理;食品安全;灾害管理;公共部门的网络安全和数字化转型。
“这些领域对于确保大马保持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通过资助这些领域的学生,我们希望培养出一支不仅有能力,而且能够为国家带来重大变革的劳动力队伍。”
《马来西亚前锋报》此前报道,毕业生移民问题加剧了大马面临的“人才流失”现象,超过28万名本地人才移民国外,其中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并从事各种专业服务行业。
根据人才机构(TalentCorp)和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移民至澳洲的人数最多,达13万8363人,其次是美国(7万9827人)、英国(3万7549人)和加拿大(2万56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