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角色扮演非关善恶/超秋

黄子伦在8月30日《〈弟子规〉的道德观念问题》里提及心理学家发现,同辈间的角色扮演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进展最快,比如分配玩具学习公平。

无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研究皆真伪判断(角色扮演的有效性),非善恶判断(角色扮演教好还是教坏孩子)。恐怖分子安排小孩演出斩人头的角色来训练新血,就是个绝坏例子。



黄曾说,心理学家实验显示“有押韵成分的内容会让人更有印象、讨喜和可靠”(真伪判断)。研究没说明押韵文的好坏(善恶价值判断)。宗教的经典、祈祷文、诗歌、公益活动标语等为了便于传诵无不尽量押韵。文章力求流畅易懂,非佶屈聱牙。

《弟》“内容非常好记……朗朗上口”就是原罪?黄表示“押韵并不一定是有道理”,反之,押韵并不一定没道理/不押韵也不一定有道理,显见两者无关。

既然角色扮演威力强大,这和黄批判的“易于背诵”一样,是心理或行为陷阱?黄谴责《弟》易于记诵,魔音入脑快;又赞扬角色扮演灌输观念快,双重标准令人困惑。

进行角色扮演,老师先得拟订要置入的道德观念,如公平,写定剧本或大纲。扮演中,若分配玩具不公引发争执,老师出面调解:“不可以吵架、不可以霸住玩具、不可以欺负弱小……”。道德观念、剧本和指导是黄所批判的训诫吗?

角色扮演是方法非内容



孩子得依人口数量、年龄、种族、资源种类等因素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这种连政客都头疼的高难度动作孩子很难一次到位,(若每个孩子每次都完美演出就无需角色扮演了)或许要重复数次。黄会认为是在强硬洗脑或奴化孩子?若是十颗糖果十个娃,一人一口一颗糖的简单平均主义游戏,那只是一堂除法课。

角色扮演只是方法,不是内容,其犹水,可济可覆。关键还得老师从旁督导。其用意是教孩子学规矩及道德,和《弟》殊途同归。相信某些教导《弟》的老师已使用此法。若无,建议采用。

黄道:《弟》“告诉孩子,你要是这么做,父母会不高兴。但父母为何不高兴?可以是面子问题、工作压力、夫妻争执、性格易怒、股票输钱等等”。“要是……就会”属假设复句,前一分句说明某个条件或情况(这么做),后一分句表示所产生的后果(父母不高兴)。父母不高兴是认为孩子做错了,要是孩子做了好事、考第一名,性格易怒的父母也不至于发怒,除非神经病。告诉5岁小孩“要是你玩火,妈妈会骂”,他都能准确了解,明确无误地接收到“不可玩火”的讯息,我们的用心就达到了。烂父母因生活不顺遂拿孩子开涮,不是道德读本该负责的。

黄又言“哪怕大人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小孩也无从理解。”那比方玩具分配不公,父母提出的合理理由引导,孩子无从理解,同样地,角色扮演时分配玩具不公,若老师给的合理理由和指导,孩子不解,那角色扮演恐怕也无从教导孩子什么了。

反应

 

东海岸

弟子规中心导师 莅叁娘善心老人院演讲

(直凉2日讯)弟子规中心导师陈志伟及杜可盈老师在岁末时刻到叁娘善心老人院举办“中华礼仪”演讲,以亲子团康活动来为2024年画上句号,再以《使命》、《五音療癒》来开启新的一年。

陈志伟与杜可盈经常到叁娘善心老人院弟子规中心讲解中华文化,免费教导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效仿古人无私奉献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共有60名学生参与讲座,学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陈志伟受访时说,这是世界大同的理想而办的活动,活动内容有传统作揖礼仪简说,礼的意义,在家礼仪是和谐之本。

他说,讲座也有谈到音乐养生之道,五音疗愈,多听轻音乐有助于身心健康,也有参观万姓祖先堂寻根,了解中华民族起源,孝道的传承和意义。

最后,活动也给参与者父母孩子一同制作香囊,把好运带回家。

叁娘老人院院长拿督叶玉梅感谢陈志伟及杜可盈老师一路来的付出,让家庭亲子关系更和谐,把正能量带给社会。

“叁娘善心老人院弟子规中心为志工老师开放,他们善用这里的资源,把中华文化贯彻予新生代,让社会更美好。”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