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训诫之必然和必要/超秋

终于黄子伦把《弟子规》里的“勿、不、必”三字亲自数了一遍。共出现76次。

十三经就没这三字?想必有一些。当然,这么说不科学,《十》里的这三字不一定像《弟》一样是训诫。可是,《十》里也有好多教人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句子。请翻阅《礼记》。一本书中如此的句子超过多少就不可读?半数?四分之一? 10%?有必要去数?若插入999个非训诫字稀释,是否就可漂白《弟》?



校规条条目目“必”与“勿”,国法何尝不是。佛教五戒、基督十诫,各宗教肯定有一堆可做和不可做。佛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律即为了莫作诸恶。法律就是规定国民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不侵犯他人和国家利益的“国民规”。禁毒禁赌禁烟禁酒驾禁剽窃,哪个不是禁?

告诫孩子非囚之牢笼

告诫孩子规矩是为他提供扶手,引导他在正确的道路前进,并非囚之以牢笼。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后,才能安心、有自信地成长,而不是被奴化。正如我们希望政府颁布明确的法令,不要朝令夕改,我们才能安心地守法。当孩子做了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从而建立了信心和成就感,感觉自己掌握了自己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独立。自由和独立不是无条件的放任,否则势必天下大乱,谁还敢在街上逛。

莫非我们不曾也不该对孩子说:不可以吃零食、不可以一直玩手机、不可以骗人……?翻开道德教育,从头到尾不是:要早睡早起、要诚实、要……,不可以说谎、不可以偷盗、不可以剽窃……?

教育孩子时不能只高蹈地告诉他“仁义廉耻”这些抽象概念。肯定要告诉他如何具体在行为上体现这些概念。比如知耻,告诉孩子不能谄媚于名气大的人、知错要改、不可剽窃等。通过实践,他自然就能体悟其背后的意义。



黄说:“关于教小学生念《弟》的所有好处,都是大人告诉我的,小孩子都是‘被’缺席的。”好吧,恭请小孩子上座。恭喜!他们异口同声反对读《弟》。他们也提出不要读华巫英数四书五经,要整天玩手机、看电视、吃糖果……我们要尊重孩子皇帝们的意见,做个孩子奴?

小孩判断力不足难指望

即使成年人,若国家能满足我们任何要求,相信大家会要求每月发个几万令吉,虽然理智上大家都知道这会损害国家利益,但是私欲驱使的力量更大。小孩的判断力和自制力更不足,我们又能指望他们作出多正确的决定?

附录十三经之《礼记》的训诫:“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将上堂,声必扬” 、“出必告,反必面”(温任平谴责它类似文革的“早请示,晚汇报”奴化孩子),好熟悉啊!原来剽窃行为古已有之。这也难怪,《弟》作者区区温文秀才并非大儒,写写诗还行,写文章就得移花接木、改头换面了。

网上查资料,原来温任平所指《弟》使用率膨胀70倍指的是中国大陆,而笔者一直以为我们在讨论大马的情况,温明明在第一篇文章第一句就提出“大马大小城镇”。看来温有使用数据误导读者之嫌。

反应

 

东海岸

弟子规中心导师 莅叁娘善心老人院演讲

(直凉2日讯)弟子规中心导师陈志伟及杜可盈老师在岁末时刻到叁娘善心老人院举办“中华礼仪”演讲,以亲子团康活动来为2024年画上句号,再以《使命》、《五音療癒》来开启新的一年。

陈志伟与杜可盈经常到叁娘善心老人院弟子规中心讲解中华文化,免费教导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效仿古人无私奉献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共有60名学生参与讲座,学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陈志伟受访时说,这是世界大同的理想而办的活动,活动内容有传统作揖礼仪简说,礼的意义,在家礼仪是和谐之本。

他说,讲座也有谈到音乐养生之道,五音疗愈,多听轻音乐有助于身心健康,也有参观万姓祖先堂寻根,了解中华民族起源,孝道的传承和意义。

最后,活动也给参与者父母孩子一同制作香囊,把好运带回家。

叁娘老人院院长拿督叶玉梅感谢陈志伟及杜可盈老师一路来的付出,让家庭亲子关系更和谐,把正能量带给社会。

“叁娘善心老人院弟子规中心为志工老师开放,他们善用这里的资源,把中华文化贯彻予新生代,让社会更美好。”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