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该赚的钱,自己赚/陈天文

大马股票交易所数天前呼吁国人多元化投资,把资金投资股市。

它说,大马定存水平比邻近国家新加坡、印尼、泰国都要高。



我绝对认同它的说法,长期把资金往银行口袋塞,错失很多机会。

交易所调查显示国民对股市有误解,认为股市投资复杂及高风险,而且需要高资金。

风险方面,笔者认为投资者只要不恐慌而在低点卖出,不贪婪追高,理性看待市场,奉行价值投资,不动用短期资金,风险其实不高。

并且,时间是风险的淡化剂,过度下跌的市场会回弹。



说真的,价格波动不是最主要的风险,固步自封的概念才是大风险。

10万令吉的资金,年利3.3%,20年后大约是19万令吉。

10万令吉的货品,通胀每年5%,20年后,货品要卖26万5000令吉。

市面上真的有很多认为定存稳稳赚的人,我很难理解他们。

定存长期存放,是稳赔不赚,以上算法,是亏了7万5000元。

10万令吉,如果每年回酬8%,20年后是 46万6000元,与定存差距很大。

讲讲概念问题。100年前,人们把钱往枕头塞,往地下埋。你告诉他,钞票该存银行,你肯定被骂,钱不自己保管,摆放别人那儿,神经病。

70年前,当人们存钱准备买园地,你说,可以银行借贷置业,人们会说不靠谱,为何要让他人赚我利息?较有知识水平的人会多想,贷款没能力清还会拍卖产业,会破产。

肥水不流别人田

今时,我借贷买股票与股市基金,身边出现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风险高。

如果你赚3%银行利息,银行5%年利借出去,我付利息,去找8到10%回酬,是存款者?银行?还是借贷者风险高?

我本身最近加大了股市按金融资,也加大了透支便利,就是想趁着大选后,种种不利因素引致股市价格低迷而分批抄底。只要借贷、资产与收入比例合理,风险有限。

股市投资分两大方向,动态或静态。

动态投资是自己操盘,需要经验、时间、资本及知识。

如果没有以上条件,静态投资就行了,股市单位信托,100令吉起跳;要不,ETF基金也行。

总之,该赚的钱自己赚,肥水不流别人田。不要出资金,让银行、让贷款者借你力去赚钱。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如何应对捞底与追高风险?/慧眼识股

在股市中,很多人常常纠结于一个问题:捞底失败和追高失败,哪个更容易导致亏损?

从常理来看,追高失败似乎更可能亏得多。毕竟,追高意味着以高价买入股票,而如果市场转头下跌,亏损可能会显而易见。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简单。

一锅热水,青蛙不会跳进去,但一锅温水,却能慢慢把青蛙煮熟。

当股价大幅上涨时,追高的人通常是带着高度的危机意识的。他们随时准备在股价下跌时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虽然追高失败可能亏损,但这种亏损往往是可控的。

而捞底的人却不一样,他们常常陷入一种被称为“低位壮胆效应”的心理陷阱,认为低位意味着安全。

当股价继续下跌时,他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念头:“都跌这么多了,还能跌多少?”于是,不仅不止损,反而可能继续加码买入,认为越跌越便宜。

最终,股价却可能处于长期下跌趋势,他们的“捞底”往往变成“捞在半山腰”,这才是导致巨额亏损的根源。这种亏损不仅严重,还可能是致命的,甚至让人难以翻身。

股市风险无法避免

刚进入股市不到一年的朋友可能会问:“有没有办法避免选到会突然大跌的股票?”

答案其实是有的,就是把钱放在定存,不要买股票咯!

股市之所以有机会让人赚到大钱,正是因为它有风险。无论是投资稳定的蓝筹股还是成长股,在市场震荡或股灾中,大跌都是不可避免的。世界上所有的高额回报,都是用承担风险换来的。即便是资深交易高手,也无法完全规避风险。

我统计过身边4位资深的交易高手,这些都是30岁前通过股票交易突破百万资产的。

在他们过去10年的交易中,每人都遇到过数十次股票突然大跌的情况(超过15%)。即便如此,这并不妨碍他们长期盈利并积累财富。而且,面对大跌次数最多的那位,长期盈利竟是最高的!

这说明,投资的成功并不在于规避所有风险,而在于如何应对风险。

从应对风险到长期致胜

如果你想把股票交易当作长期事业,就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想着如何避免大跌股,而是要专注于如何应对大跌。高手的应对策略可以总结为两点:

1.完善的离场计划:比如设定止损机制,避免小亏损演变为大亏损。

2.良好的资金分配:分散风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其实,这些方法大多数人都知道,但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这正是“知易行难”的体现。谁能够克服情绪弱点,保持纪律性和良好的心态,谁就能在股市中脱颖而出。

从交易小白到交易高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态的修炼。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即使是失败也可以成为经验。重要的是,每次挫折后你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

无论是“捞底”还是“追高”,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的是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行动。愿你在股市的修行之路上,不断精进,早日成为赢家!

感谢阅读,也再次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