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课堂呼唤真实性学习/林国安

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课堂,课堂教学面貌是教育改革落实情况的真实反映。然而,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互走极端的现象。

例如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偏向“满堂问”,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发,也没有什么逻辑指向,纯粹是为提问而提问;学生的回应随意性大,表面看似意见纷呈,气氛热烈,实质不着边际,无关宏旨。这样的课堂教学面貌更新只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粉饰,是虚假的课堂!

教师代替学生学习

尽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于教与学关系的调整,但是我们的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教师仍包揽一切,甚至代替学生学习。

例如阅读教学常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自己预设完成的任务和目标,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思考和体验。这不是学生真实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未能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积极参与课堂,实现个体学习发展,这是未竟全功的教育改革。

毕竟,杜绝虚假现象,落实真实性学习,是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要提高到“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课程教学改革要致力于构建以学为主线、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采纳“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以学定教”,让“学”决定“教”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充分体认学生是教学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教师教学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创设适当教育情境,导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化所学。

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是落实真实性学习的主要机制,其核心是学科本质的学习。当代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科概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超越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授,关注学科知识的源起、发展、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学科的视角理解世界和分析问题,形成学科意识和思维习惯,对学科本质与规律有深刻认识与把握。

例如华文学科本质的内涵包括:语言学习与运用、思维能力与品质、审美与生活涵养、文化传承与互鉴;数学学科本质包含:数学眼光观察与直观想象、数学思维思考与数学抽象、数学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自然科学学科本质则有: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科本质学习为主干主线,可以避免“泛学科化”,把华文课上成思想道德课、文学鉴赏课,数学课流于解题分析和运算技能训练,科学课仅注重静态知识记忆与理解。

当前素养教育改革,学科本质学习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也是学科“深度学习”的基础,它的普及化有助于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和求解学科问题。

追求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面貌改革追求的另一道风景线是“学习共同体”,同侪协同共学,以改变学生单打独斗的学习状态。但又有别于一般分组分工的集体学习。

学习共同体小组内不布置分工任务,也没有层级领导或竞比高下;只有互听他者的声音,互问以厘清困惑,互学以共好,协同发展。

课堂教学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自己能学、能学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教师要做好“有效提问”设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营造让学生安心自在讨论的课堂氛围,构筑“产生学习”的机制,落实真实性学习。

反应

 

言论

华教除合理诉求,还能做什么?/林国安博士

日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发表《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全面、深刻地勾勒出我国华文小学在过去一年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从师资短缺、培训机制欠完善,到统一马来语文课程的不合理提议,再到财政拨款不透明、啤酒公司赞助义演事件的波折,以及建校迁校的诸多阻碍;华小的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这份华小课题回顾报告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即使政府换届,改朝换代,推进“昌明治理”,但根深蒂固的单元化教育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华小的发展长期被边缘化、举步维艰。再者,虽有宪法的保障,民族母语教育仍难以避免种族主义者和宗教极端分子偏激言行的肆虐,沦为种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加剧华小地位的不确定性。

华小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重重复杂的问题,除了向政府教育部交涉、提出合理诉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加强华小教育的理论建设,突出母语教育教学在跨文化教育情境的角色与贡献。华小教育教学坚持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却也不忽略多元文明互鉴,增进学生个人、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减少彼此之间相互歧视与猜疑,构建融洽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让别有居心者蓄意挑起种族和宗教争议,制造误解与对立。

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

其次,加强华社内部团结合作,增进对华小支持力度。华小与华社唇齿相依,是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留根工程”,是社稷繁荣进步的“希望工程”,是族群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华社实有必要加强内部团结,发挥更大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华小的建设与发展。

企业界除了啤酒公司赞助义演筹款,还可以探索更多元的方式,整合资源,如设立华小发展基金,为学校的紧急需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华小家长、华裔企业家、专业人士可以贡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经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督导,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三,优化课程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华小的课程教学体系、学科设置及其课时比例,要有利于维护华教本质,凸显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中包括摆正三语教学定位:坚持强化华文母语教学语言的学习,合理化国文和英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

维系一支人员充足、具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队伍,是优化课程教学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也是华教诉求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

华小教师要求自觉参加校内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能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非华裔学生的华文学习成效,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眼下,华小教育教学工作者须要密切关注教育部即将发布的《2026-2036年教育发展蓝图》和《2027中小学课程纲要》,注意汲取其中有利于母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方法和改革措施,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综观《2024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华小的际遇和发展困境,归根究底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华小亟待摆脱单元化国民统合教育政策的桎梏,企盼平安建设;然而,政策的改弦易辙,实非易事。看来,合理的诉求,难以间断;协商解决问题,成为常态。但是,逾越底线的权益侵蚀,势必引发抗衡,让协商徒劳无功!

或许,呼唤民族觉醒自救,加强内部团结与合作,整合资源支援华小发展建设,巩固合格教师队伍,加强母语教育理论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华小有望赋能新时代教育价值与使命,继续为发展民族母语基础教育做出贡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