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谁是吉隆坡开埠者/周若鹏

吉隆坡开埠功臣是叶亚来,但不能是叶亚来,怎么能是叶亚来?

这里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发展为最重要的城市,难道我们都得感谢一个华人黑帮老大吗?前市长因应《素丹布亚沙:吉隆坡开埠者》一书出版,促请隆市政厅检讨历史,厘清谁是开埠者。素丹布亚沙是当时的矿商,这也不是第一次有此争议,另一说法是雪州皇族拉惹阿都拉才是开埠功臣,据说他们都在叶亚来到来之前已经创建了吉隆坡。



因此,有学者曾提出说叶亚来是“开埠者”不妥,应该是“重建者”。

我不是历史学家,无法和你研究史实如何。但历史不似数学,人为记录难免因视角有差异而夹杂偏见,很多事情未必是绝对的。有一回听老黄谈《项羽本纪》,司马迁写项羽一路逃到乌江,说:“天亡我,非战之罪。”老黄问:当时他的士兵都战死了,司马迁也一定不在场,又如何得知项羽和亭长的对话呢?当中有没有司马迁凭想象虚构的地方?因此,历史有时仅供参考。况且成王败寇,视角不同诠释也就不同。掌权者老想把历史“修饰”得对自己有利,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篡史便是一例,以至在他们后代的认知中日本不曾侵略中国,只是“进出”中国,南京大屠杀也不曾发生。

楚汉已远,也只好依据有限的文字记录。吉隆坡历史不到两百年,大概留下可考证的证据还不少,便有了可争议的地方。就算不是专家,凭常识就知道创建一座城市不可能是一人的功劳,每个社会领袖都必在某一层面出过力,现在大家来“争功”、“争先”,为的是什么呢?

受种族情绪左右



首先,我选择相信历史学家是真心想要还原史实,但民间反应则不一定了,多少受种族情绪左右。记得前阵子有传马来民族英雄汉都亚其实是华人的说法,其实没有扎实的证据支持,但华人听了暗爽,马来人听了当然很生气。华人坚持开埠功臣是叶亚来,这底下必然也有民族情绪。马来人看到能推翻这说法、以马来人为先的论述,又怎不振奋?

事实是什么呢?不知道。但我选择相信当年华人、马来人以及其他民族携手建造一座城市,尽管彼此之间难免有文化和利益上的冲突,但大家还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相互包容和努力。别人要说什么由他说去,叶亚来的名字不管是“开埠者”还是“重建者”也终究会留下来,尽管在这地方,他的名字只能是一条不足百米的短街。

周若鹏

反应

 

灼见

【灼见】演了场戏,更体会影视业的贡献/周若鹏

拍摄地点本是间舒适的房子,但整个剧组约莫20人进驻后,加上大货车载来的器材道具,便拥挤起来。我是个小演员罢了,演完一场戏后居然无立足之处,副导说去导演的工作间坐坐休息。

我说哎哟不要啦,我可不想坐导演旁边。不知怎的我怕这家伙,像中学生怕校长那般,我的年龄明明比他大整个圈,而且他老吊儿郎当的,没架子;但在这个对我来说十分陌生的场子里,导演就是老大。他和团队不时说笑,然而随时指令一出,大家就手起刀落。

让教育和业界接轨

我还是坐到了导演旁边,我说不好意思,他说不要紧他懂敬老。“你说话很欠揍。”“几啦!”随即他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屏幕,此刻一场戏正在拍摄中,我很庆幸能坐在这里,近距离观察他如何调控画面说故事。那些看来平常的场景,怎么被这屏幕四边框一框,质感就不一样了?

不一样的事情还有其他,比如我对影视工作的同理心。我当然知道完成影视作品需要整个团队的投入,但以前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观众,其实体会不了,而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拍摄感受就不同了。

再简单的一场戏,都牵涉梳化、服装、灯光、道具、摄影等等。比如吃饭的一幕,每次重拍美术组就得七手八脚地“还原现场”,把饭菜重新分配。这场戏将在荧幕上播出一分钟吧,而我们在没有出错的情况下拍了一个半小时。还有那些我看不到的事前规划,安排场地,调度人员等等,都是工作。

这部连续剧《青春,你好!》是韩新影像和寰宇电视的合作项目,韩新影像是大同韩新学院旗下的公司,如此当让教育和业界接轨,给予学生实战的机会,难能可贵。

这样的投资,让影视行业动起来,演员能开工,摄影师能开工,不只创造许许多多工作机会,还给大家练兵的机会,培养下一个受国际认可的得奖者。

盼政府扶持影视业

政府若能认真扶持本地影视业多好,影视业蓬勃能提高大马的国际影响力,且看美中日韩的软文化输出就知道了。就算不扶持,把枷锁拿掉也好。

下笔这天,电影《Mentega Terbang》的导演凯利安华和制作人陈明庆上庭面对官司,他们被指逾越了某些宗教界限,伤害他人感受。

我本想看看那部电影,但已遭禁,一组人的努力就此冰封。我本就为他们不值,如今更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