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贵上加贵/潘政麟

2023年度,马来西亚选出了年度汉字,即“贵”反映了疫情期间以及之后不断上涨的物价。

确实,相比疫情前物价都上涨了不少。且由于疫情的影响,如今仍然有一些行业还处于恢复的状态。

除了内部因素之外,外部因素也存在许多变数,例如以巴冲突和世界逐渐摆脱中国制造。

以巴冲突的爆发加剧了地缘政治的风险,加剧了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了报复以色列,红海的船只更是频频遭遇也门武装分子的骚扰。

运输成本提高

为此许多船只都纷纷改航,绕道好望角来进行海运。对于物流而言,这会因航行距离拉长而提高运输成本。这不利于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

油价首先必然会上升。目前而言,大部分石油产自阿拉伯世界;而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是中国、日本和欧盟等。

从地理上来说,大部分石油都需要经过红海运输。武装分子的持续骚扰将使得商船纷纷改道好望角来运输商品;而绕道则意味着成本的上升。

油价持续上涨意味着食品价格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食品价格已经因为乌克兰危机升级而上涨。如果油价因以巴冲突升级大幅上涨,将进一步推高食品价格。

如今红海的局势没有降温的迹象;相反欧美持续对也门的武装势力进行打击可能会让局势进一步升温,进一步推高油价,让全世界承担通货膨胀的压力。

疫情期间世界意识到了对于中国制造的严重依赖。以欧美为首的国家纷纷鼓励其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

降低依赖中国

如今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产品已经高于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可说是成功降低了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世界各国也逐渐摆脱中国制造的依赖。

中国制造是物美价廉的代表,在不降低品质的情况下,制造所需要的成本可说是非常低的。而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生产或许会进一步推高物品的生产价格。

例如在中国,物流是非常发达的,制造完成之后一天之内就可以装箱,开始海运去其他国家。

疫情期间中国承担了世界上大部分防疫物资的制造生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世界许多国家难以像中国能够短时间内抽调大量资源来进行生产。

但是基于风险的考量,许多公司、乃至国家都希望降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转移后所导致的成本上升,最终就只能反应在售价上,由人民付账。

马来西亚乃至世界仍然没有走出疫情的影响。

经济的不景气,最终只会让百姓感觉到越加明显的通货膨胀。

2023年马来西亚的年度汉字是“贵”已经能真实反映出社会的整体情况。

在外部因素的持续影响下,未来马来西亚的物价有可能进一步不受控制,“贵上加贵”的情况可能会越发严重。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