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赏务速而后有劝/方城

学校今年办家长日,为了鼓励家长踊跃出席,特增设了一项奖励——每个年级的家长出席率最高的两个班级将可获得现金奖,其班主任也可以获得证书一张;结果,文科理科的资优班或所谓的“前面班“囊括了两个奖项。

对此,我觉得这个奖项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这些所谓的资优班级,其父母本来就会前来,不是因为有奖而来的;而后进生,他们之中有许多都不告诉家长有关家长日的事(他们的父母也不关心,他们的成绩才会落下)。因为比起回家被打被骂,这个小奖励,他们选择自动弃权;更何况,就算他们尽量出席,家长出席达80%,也无法与100%出席的资优班相比。这样一来,这个奖项还有意义吗?



柳宗元《断刑论》中提及“赏务速而后有劝”,除了讲究奖赏的速度以外,也说明了进行奖赏的目的应该是要能起劝善的作用。这样说来,那上述奖赏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了,因为资优生就只是顺便“多拿”了这个奖励而已。

奖赏应有积极意义

另外,许多学校每年皆会颁发“全勤现金奖”给一年内从未缺席的老师,用以鼓励老师不缺席,减少学校老师不够及代课的问题。本意是好的,但是执行始终有漏洞。首先,尽责的老师真的病了,会请病假,不会在意全勤奖,因为健康比金钱重要;为了奖项而罔顾健康,是傻子所为。那些天天到校,但是那些进班滑手机不理教务的老师,就算天天到校,也没有什么生产力啊!这样看来,这个奖项还有意义吗?

总而言之,奖赏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只是为了奖而奖,那就如同学生为了获得全年阅读大赛奖,而拼命抄书本简介,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故此,我希望我们在颁发任何一个奖项时,务必考量实际情况,举善荐贤,不以表面功夫分高下,那么,奖赏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反应

 

言论

家长日的意义/黄燕娣博士

每年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都会邀请家长前来领取孩子的成绩单。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希望与家长建立更紧密的沟通,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和作息。

每次班导师与家长交谈后,内心总是充满复杂的情绪:既有无奈、难过、担忧,也有欣慰和喜悦。

最担忧的莫过于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成绩领取当天,看到他们那一副幼稚、天真、毫不在意的表情,心里很不是滋味。

曾问过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假如他们因成绩不佳而留级,该怎么办?有些学生毫不在意地回答说,转学或退学,语气轻松,丝毫没有悔意。

也许他们是在故意表现得不在乎,但作为班导师,我们实在为这些边缘的学生感到难过和担心。

缺乏理解学习意义

从他们的谈话中,有些学生以为只要有钱,成绩不好不是问题,到处都是学院,就算毕业后不继续念书,也可以赚大钱。还说很多大富豪以前也没念过多少书,还不是照样赚大钱。这些观念让人担忧,因为这类学生缺乏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

让人无奈的是,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感到束手无策。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补习或者提供更多物质享受,孩子的成绩就会提高。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反而更难提高学习自觉性。

某些家长甚至抱怨孩子回家后总是躲进房间,沉迷于电脑游戏或手机。当老师们建议家长把电脑摆放在客厅,并将孩子的手机没收,限制手机和电脑的使用时间时,家长的回应却是因为孩子生气,不肯移动电脑;而且不但不可以没收手机,孩子还要求买最新款的。

但也有让人欣慰的地方,许多家长并未把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归咎于老师,反而理解老师的努力,并且认为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导致成绩不理想,表示自己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自律。

当然,学生成绩不佳,学校方面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日期是否合适;考试范围是否合理;教师的命题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或学生的实际水平等。

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有责任检讨问题所在,但通常在反省的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的。而且很多时候,学生在长远的目标中看不到方向,只看到眼前的享乐,短暂的需求,容易满足现状,不愿吃苦,更无法克制周围不良的诱惑。

因此,在学习及作息方面常与家长和老师起冲突。

孩子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家长与学校必须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而不是抱有 “把孩子交给学校来管” 的心态。只有家长与学校真诚合作,孩子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