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这个国家属于大家/洪东水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抛出“大马是马来人的土地”,结果引来民主行动党原任雪州行政议员拿督邓章钦的反驳,指出各族人民都拥有马来西亚,都是马来西亚的公民。

前副首相敦依斯迈儿子道菲也参与反驳马哈迪的歪论,而昌明团结政府所推展的政治理念,符合作为“我们都是一家人”的良好概念。

由于已故东姑阿都拉曼凝聚各族力量,创造了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大家都应该引以为傲,而不必把别人标签为外来者。

不论是马哈迪或华印裔人士,都在国家建设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马来西亚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各族人民努力的成果。

马来人拥有许多优先权,许多大马大型公司都属于马来人所拥有,除了银行、股票交易所、汽油公司、马来西亚电讯公司、国能,土著尚掌握了汽车入口准备(AP)以及国家稻米公司也拥有入口准证,都让许多土著企业人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土著甚至在新经济政策下,获得挂牌公司的30%拥有权,许多土著因此变得家财万贯,让人羡慕不已。

华人并没有排斥土著公司,而土著公司在推行公司的政策上也能够与非土著共存共荣。这个多元社会经济体把各族人民的权益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社会繁荣。

各族合作提升经济

不论是马来人或其他种族人士在经济蛋糕上分配不均匀,导致各族人民之间产生经济上的鸿沟,都还须政府采取平衡的政策,使到各族人民都不会被忽略。

昌明大马经济似乎是一剂经济良药,假以时日,可以提升各族人民的经济地位。各族合作无间才能提升国家经济基础,分裂将导致经济上变得更加脆弱。

非土著拥有购买力,才能促进土著公司获得可观利润,是产生了一种互惠互利的经济作用。若是非土著陷入经济困境,企业界面对经济窘境,那么所牵涉的层面非常广大。

银行能够推动更多的贷款,都因为非土著做出了良好的贡献,让这些银行体系变得更加健全。

这种经济循环对国家发展是非常重要,马来西亚不能少了土著,也不能少了华人企业,一旦土著面对困境,华人将面对干扰;一旦华人经济败退,政府在税收方面可要陷入紧缩的情况。

马来商界对华人消费者也一样扫榻以待,华人商家也没有排斥新经济政策,大家都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马哈迪犹如打鸭惊鸳鸯,这种破釜焚舟的政治手法,将把大马良好的经济基础,带入死胡同。

各族人民不应该听信马哈迪的歪论,这个人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人民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大家集思广益,把大马经济蛋糕扩大,惠及全体人民。

反应

 

言论

过着凄凉新年的老人/洪东水

许多人都拥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认为养儿防老方知父母恩。但如今的年代,年轻人对父母恩不再重视,只对自己的前程更加关注。

许多华裔年轻人除了通晓多种语文,更拥有一技之长,于是远赴外国谋生。既然孩子拥有创造事业的决心,父母也不会阻扰,最终孩子们纷纷为了开拓事业,离开了有养育之恩的父母。

这些拥有创造财富雄心的年轻人,认为在马来西亚没有他们开拓市场的机会,于是向外国发展,以寻求更佳的谋生机会,为自己寻觅更优质的生活。

有些年轻人在外国似乎受到重视,捞得风生水起,这让自己的父母相当告慰。自己的孩子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父母只有给予祝福。孩子不断把赚到的财富寄给老远的父母,也让父母感到开心与安慰。

有些孩子念及父母恩情,悠悠赤子心,浓浓故乡情,新年期间回乡探望父母,以便能一年回乡一次,重温家庭的温馨。孩子离开家园太久,父母一向来喜欢与友聚会,过着欢欢喜喜的日子。对孩子回返家园,却失去了往日的热情,让孩子觉得父母似乎对他们很冷淡。

长期疏远 产生隔阂

父母感觉孩子回来只是短暂的探访,朋友的激情绝对不可被冷落,于是时常不在家。父母为了各别的精彩生活,不愿意留下来陪伴孩子,可见远离家乡的年轻人还须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觉得父母似乎与自己变得很陌生,根本不像一家人。由于长期的疏远,让两代人产生了隔阂,这是现代人的悲哀。

这些不愿意跟随孩子远赴外国定居的华裔老人,就是对外国生活有恐惧感,也离开不了熟悉的环境与亲戚朋友。若是孩子愿意趁着农历新年返乡与父母共度美好时光,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有些父母懂得珍惜,有些父母视孩子如陌生人,心中只有与友同欢共乐的画面,而忘记了回乡探望父母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华裔家庭老龄化,新春佳节也只剩下一双或一个老年人。年轻的一代远赴外国,也没有回乡与父母共度佳节。

有些推说工作忙,有些说买不到飞机票,于是让期盼与孩子共度佳节的父母大失所望,只好过着凄凉的农历新年。

所以“少年夫妻老来伴,携手相看两不厌”,养儿防老仅是无法预告的说辞,有老伴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老人还是必须接受现实。

最凄凉的莫过于在老人院过农历新年的老人,这些老人“无依无靠”,似乎没有孩子接他们回家过年,还是他们都因为孑然一身,只能孤独留在老人院过新年。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也无法与家人同欢共乐,看来只有在老人院孤独终生,过着凄凉的晚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