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中消费模式差异/潘政麟

马来西亚和中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

中国被许多品牌以及厂商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消费模式,例如会员制度、中国年轻人追捧奢侈品以及中国发达的电商。

在中国,会员销售模式是非常普遍的。餐厅、购物商场、超市等只要涉及到消费地方,都会鼓励顾客申请会员并进行充值。且一般上都会给出充值越多,越划算的会员配套,例如充值2000元就能够送400元(实际上就是再额外给你20%的金额),而后前往该店消费只需要报上会员账号进行扣费即可。

会员模式屡见不鲜

在中国,上述的会员销售模式是屡见不鲜;而在马来西亚,这种销售模式不太常见。虽然有些商家也提供会员制度,但这种方式并不普遍。

商家希望能够透过上述模式吸引人们的消费。倘若商家经营不善,商家卷款而跑,那么客户是没有地方可以申述的。

例如我曾经充值了一个洗衣店和果汁店的会员,但疫情时期结束营业,最终会员账号里面的余额没有办法拿回。

会员制度虽然让客户能够以一定的优惠进行消费,但实际上却是被商家绑定了未来的消费,因为会员里还有余额,人们会回头进行消费。

在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很多人的消费能力也随之提高,因此商家希望通过会员制度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在马来西亚,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有限,因此会员制度不太受到重视。

中国和马来西亚的经济水平不同。

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了全球大部分国家。

这也意味着中国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更加强大,他们更倾向于购买高档品牌和奢侈品。

马来西亚的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更倾向于购买价格相对较低但品质不错的产品。这也是为何奢侈品在中国平均而言相对备受追捧。

况且在中国,房产可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小小一套房子都需要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或亿。许多年轻人都纷纷放弃了买房的想法。

年轻人赚了钱,就会选择购买奢侈品来装饰自己,毕竟买不起房了,那么何不犒劳自己买奢侈品呢?这也是马来西亚与中国年轻一代消费的差异。

马来西亚虽然也会追捧奢侈品,但或许没有中国人来的疯狂,因为马来西亚人大多都能够买得起房子,中国人则是难以购买,因此选择将钱花在奢侈品上。

电商市场发展迅速

中国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在线购物和移动支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电商市场发展迅速,购物体验便捷且种类丰富。

马来西亚的电商市场相对较小,传统零售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此外,马来西亚的消费者更注重面对面的社交体验,他们更愿意去实体店购物,与朋友一起逛街。

有许多马来西亚人去到了中国还是认为实体逛店的体验来的更好。中国许多实体店实际上生意已经开始不行了,大部分转往线上模式。

虽然马来西亚有许多脸书的直播购物,但在中国,许多厂商,无论小商家或是大品牌(例如奢侈品的LV、Gucci等)都会选择在淘宝上开店铺,且几乎24小时有着购物直播,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这在马来西亚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中国还是有实体店,但在中国整体而言,线上模式的购物规模已经远远大于线下购物了。线上购物也意味着人们消费变得更加容易了,只需要点击一下按钮,就可以消费。

扣费,只是手机冰冷冷上的数字跳动,感受不到钱的变少。而实体消费,拿出钱包给钱会实实在在感受到钱的变少,进而抑制人们的消费欲望。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