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华又是两头不到岸/谢诗坚

我们先说联盟的成立。在1952年2月,吉隆坡市政局有一场市议会选举,原本是马华公会自行参选,但当时领导雪州马华的李孝式以暗渡陈仓的战略与吉隆坡巫统合作,而经费多由马华支持。

李孝式的目的是要挫拿督翁惹化的锐气,因为翁惹化在1951年离开巫统后,另创马来亚独立党,且与马华公会关系良好,也特别邀请总会长陈祯禄为其独立党主持开幕,并有马华要员成为独立党的理事(当年个人是允许参加一个政党以上),偏偏漏请李孝式观礼。这导致李孝式采取报复行动,在不通知陈祯禄下,自行与巫统合作,与独立党对垒。结果马华胜6席,巫统胜3席,独立党2席及独立人士1席。



不过这场局部选举仍然由英殖民政府掌控大权。就这样,马华与翁惹化的关系交恶,更刺激翁惹化在1954年另立国家党(解散独立党)和巫统对抗。因为巫统也于1954年成功地拉拢马华及国大党合组“联盟”。

果然正如所料,联盟在1955年的普选(独立前的选举,只选52席,另46席是英国委任的)中几获全胜,拿下51席,只剩1席归伊斯兰党,而国家党全军覆没。于是东姑领导的联盟组成“自治政府”,翁惹化进一步被边缘化。

联盟修章马华降级

本来1954年组成的联盟,巫统及马华各派16名代表,国大党有6名代表。但在理事会内又成立执行理事会,计巫统及马华各6席,国大党则占有3席,一共15人。在1955年普选后,巫统认为其代表性最大,因而修改联盟党章,变成巫统6席,马华5席,国大党照旧3席。不过全体理事会的代表比例没有改变。当马华在1958年改选后派出下列5名代表,他们是林苍祐、朱运兴、李孝式、杨邦孝和黄奕忠。



换句话说,1956年后,马华在联盟的地位已告降级,才有后来这么多不公平的事件发生。

正因为这样,当马华的改革派在林苍祐医生的领导下(1958年当选总会长)于1959年向联盟提出要求分配40个国席给马华时,东姑勃然大怒。结果林苍祐派失败,东姑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陈修信派也成功地排挤林苍祐派。

1959年的大选成绩标志着巫统的势力进一步膨胀,胜了52席(国会总数104席,巫统已达半数),马华参选31席,胜了19席及国大党胜了3席。以此分析,马华在联盟的地位只有进一步削弱,而没有上升。

下来我们就要谈到国阵的成立。这个组织是在1969年大选后才露端倪的;尤其是“5·13”事件后更成为政治的大方向。因为这一年的选举,联盟在西马只赢得66席,但保住中央执政权。可怜的马华只剩下13个国席,又失掉槟州主导政权的地位。

政局改变边缘化马华

政局的改变也边缘化马华了。当1974年马中达成建交下,敦拉萨宣布他要成立“国民阵线”(国阵),以取代昔日的“联盟”。

针对国阵的成立,林苍祐解说,敦拉萨告诉他这是一个新的组合,不是联盟的改组,也不是联盟的扩大。因此这个新组合民政党也是发起人之一。

当国阵在1974年6月1日正式注册前,李三春代会长(陈修信在4月8日辞职)也勉为其难不得不发表“为了尊严”的文告:

马华在国阵中必须不失去它的身分与立场,成为伸张华人愿望及心声的政党。

虽是表达意见掷地有声,但马华也已知道今后的前景更具挑战与威胁。新的成员党有巫统、国大党、民政党、进步党、伊斯兰党、沙巴联盟、砂土著保守党及人联党,连同马华一共9个。而且马华是最后一个签署同意加入国阵的政党。

更令马华气馁的是,它在2008年、2013年及2018年的3届大选中竟然不堪一击,一届不如一届。在很多时候,都怪责巫统的霸权政治拖累马华,却又继续依附在国阵而生存,甚至还通过特大若席位少过上一届就不入阁的政治游戏。结果自讨没趣后又再通过特大否定“不入阁”的议案。

入了阁后,马华又是一连两届栽了筋斗,如今也只剩可怜的1国2州席。

这样的凄境,留在国阵又有什么用?本来党代表大会是决定要不要退出国阵,最后变成授权中委会建议解散国阵,议案的性质也全变了,因为主动权不在马华手里,它提解散国阵是“越俎代庖”,也没有实质意义。

如果马华担心离开国阵后找不到合作对象,这也是多余的想法,若留在国阵马华又能做什么呢?当种族政治不能消除之际,马华立足华人社会又有何错?

反应

 

言论

民声反映不满思变/陈金阙

笔者妄自菲薄,对两线制广加解释,还好没有惹来读者谩骂。

不相信笔者的读者,其实也不必浪费时间在反驳笔者,因为,真相是越辩越明的,而且,真相往往是很不中听,不堪入耳,看看华社目前的情况,大家应该有所警觉。

打从希望联盟执政以来,民主行动党似乎成了华人的浮木,大家齐心协力抱着这根浮木,不让它沉下去。

华人对巫统仍反感

只是,人满为患,浮木的浮力是否经得起500万华人的重量,有待斟酌。这时候,如果对它有什么微言,只会引来大家仇视的目光。

不过说来有趣,近来民心开始思变。我既然推荐国阵,当然会看看人民的反应。

老实说,华人对巫统还是很反感,尤其是出现像阿克马这样的“党要”。

但是,自从团结政府,尤其是行动党呼吁人民投票给巫统候选人,华人在“贪污”和给予支持的两者之间,似乎出现了选择性正义。

既然可以投给巫统,是不是代表选择了容纳“贪污”呢?大家大可不必自责,制造选择性正义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所支持的“领袖”。他们为了选票,美言为更好的未来,让大家觉得,这样选择是没有错的。

政治的哲学,是生存,不是黑白分明,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说到巫统,当然要说一说马华。说到马华,当然要说到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在行动党“反客为主”之后,魏家祥成了行动党最头疼的假想敌。

根据一位专栏分析员的说法,魏家祥在华人这边还是吃力不讨好,不过,印象正在改善中。但是,在马来社会里,马来人似乎越来越支持他的言论。这位语气不卑不亢,能操流利马来语的政治名宿,虽然在团结政府阵营,但是对于政治时弊却不吝发言,言中有物,常常说出人民的心声,得到民间的好感。

笔者对马来社会缺少研究,不敢乱下断言,不过,像魏家祥这种能够引经据典论政,而且没有无的放矢的,应该是政敌最为顾忌的人物。

批评政府为纠正政府

还有一位评论家,说的更是让人深思。他说,人民批评政府,目的是为了纠正政府,而非与政府为敌。

以前马华当家,我们批评马华,民政当家,我们批评民政,那么现在行动党当家,我们批评行动党,有什么错了?

当马华民政解决不了民生,我们不断的批评,甚至用选票惩罚他们,我们不觉得不对呀?这回到了行动党,我们就不敢批评了吗?

因为没有行动党,就会成为回教国了吗?那么,行动党去制衡伊斯兰党。为什么还要把败军之将的马华当成最大的政敌呢?

此外,巫统不是频频对行动党开炮吗?为什么行动党可以包容巫统或巫青,却要魏家祥“静静”,不然就建议将他移去反对党的席位呢?

重要的是,魏家祥是不是没有理由的乱喊,还是将华社或华教面对的问题揭发出来。

行动党既然当上了马华以前的角色,前车之鉴,如果不做出改变或比马华做得更好,那么,被华社批评,那是难以避免的。

近来货柜倒压毙一位年轻女司机的案件,我们看到人民在社交媒体痛骂交通部长陆兆福的视频,显然和之前大家就轻快铁故障事件,对陆兆福展现的容忍和以前魏家祥当交通部长时的痛骂,是极大反差的。

如果行动党对下一届大选还要保持99%的华裔支持率,那么,现在检讨,还是来得及的。切莫到时你们才问:华裔,你们到底要什么?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