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华囚于“房间”?/南洋社论

拉曼大学学院教育拨款缩减的课题,激起马华团队的昂扬斗志,并恣意挞伐他的政治宿敌;然而,这点勇气也只表现在逞强打嘴仗。

因为舆论界认为,为守护着党的尊严,马华领导应该与巫统切割,划地绝交,脱离国阵,才会有更好的可能。



可是,下野后的马华,对与巫统脆弱的盟友关系,在国阵的去留问题,要否“豁出去”的态度上,却再三犹豫,蹇滞不前,也一再遭到巫统的羞辱。

近日当沙巴巫统议员掀起集体退党潮之际,马华只能履行代表大会议决案,致函国阵主席要求商讨解散国阵的课题,以用语含糊的被动方式,与巫统和平分手。

对5·09大选的溃败,马华似乎还未能找出真正的原因,也找不出强弱与胜负的变因。

其实,希盟的胜选,可能是一种历史的机遇,马华的败胜,未必是命中注定的;只是它从未直面自身的脆弱与不完整性。

因为,马华一直就寄居在门窗紧闭的房间,在这个体制的箱子,他不敢越轨,不敢越雷池,一直囚于“房间”,也囚于视界。



就像德国小说家爱玛·多诺霍(Emma Donoghue)的《房间》:房间就是一个年轻妈妈的牢笼,和一个5岁孩子的全部世界,他们就被囚禁在狭小、“匮乏”的空间里,那里有马桶、橱柜、鸡蛋、床、枯黄的绿植,及床下的玩偶;还有一个小小的天窗,能让阳光偶而照射进来。

然而,在这个惊悚恐怖的生存故事里,妈妈却要自救、要挣脱牢笼,要给孩子讲《基督山伯爵》越狱复仇的故事,还要处心积虑地要诱导孩子逃到外面。

今日马华的处境,就是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外面的天空与树叶,是他们没有真实接触过的世界,由于对未知世界怀有本能的恐惧与怀疑,及只想耽溺于已知的“拥有”,而不敢追求“得不到”,因而成为被房间驯化的囚徒。

其实,马华应该思考和盘算,如何在洞穴里找到生命的“光”。

哲学家柏拉图在“洞穴之喻”告诉我们,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前面洞壁里的影子,只有走出洞穴,才会感受阳光,及阳光照耀的万物,也才能触摸及感知那些“可知世界”。

马华的大家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抨击希盟政府“兜远路”,搞得商家“迷路”,为了遏制政府“挡路”,誓言要杀出一条“血路”;其实,马华真正的要做的,就是打开认知的房门,才能感知外面世界的大漠、雪山、沧海、草原和蓝天。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纳吉真正的朋友/南洋社论

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涉及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洗黑钱及滥权案被判的25项控状全部表罪成立,必须出庭自辩。

71岁的纳吉随后在脸书贴文说,“要找到真正的朋友太难了。许多人在你风光时支持你,有些却虚情假意。”

他感叹地说:“真心诚意,才是真正的朋友。”

他所谓的真正的朋友,必然是那些仍坚信他是被蒙蔽,是无辜的人,就像他的女儿认为那样,“只有父亲一人承担后果,是不公正的。真正的幕后黑手却逍遥法外,未受到惩罚。”

只认错没认罪

纳吉在高庭对他作出作出判决前还撰文对因涉及此舞弊丑闻公开道歉,然而,他只是认错,却没有认罪,为开脱罪责、逃避惩罚、他将罪责归咎于那个仍在匿逃者,还喊冤自己被蒙骗。

显然他并没有自知之明, 也没有判断能力;那些还力挺他是无辜的,是与他有情感联系的亲人,或是逢迎他的利益相关者。

要是他还能观察精细,头脑清醒,还能看到客观现实,就不会有被蒙蔽。

要是早些时候,他真正的朋友不是由于畏,而敢于直说,或不是由于对他有所求,而要讨他的欢心,就不会落此下场,也不必在法官作出判决前“幡然悔过”。

巫青团前团长凯利不就声称,他曾建议相纳吉对在逃富商刘特佐采取行动,可是纳吉并未这么做,而且还要内阁成员噤声,甚至对持有异见的质疑者采取撤职行动。

要是早些时候他能听从别人的劝诫,不论是亲疏远近,明辨是非,认清形势,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也许是为了力图掩饰,甚至还不惜起诉吹哨者,最后却欲盖弥彰,因此法官会判断被告对汇入的巨款“故意视而不见”。

掌权者应被问责

其实,就算被蒙蔽,作为一个掌权者也应该要被问责,就像一个负责制定战略,减降风险,维护公司利益的企业总执行长,要是公司营运不善,收益不佳,他还须被解雇,就算外部环境影响,市场低迷,形势下滑,他同样要受到严格考察,要被问责。

古语曰:“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那是告诫掌握权势的在位者,对事理要思虑周全,要见闻广博,要能辨察真伪;谁是鼓励你上进的益友,谁是直言规劝你的诤友,谁是害你的损友,的确要擦亮眼睛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