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哈迪的“家教”/南洋社论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部落格Chedet撰文,告诫马来人要改变依赖的惰性,要抓紧时机,不要做依靠他人施舍过活的穷人;不努力工作,不认真经商,就没法摆脱贫穷的桎梏。

然而从早期《马来人的困境》到“新经济政策”,再到今日的“新马来西亚”,独立迄今62年的马来西亚,在这个原生家庭,敦马给家人的诫子书能真正培养了多少血性男儿?



经济特权和拐杖文化,阻滞民族前进的脚步,这就是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也验证了古人“毋以货财杀子孙”的训诫。

政策的偏误,让贪权者变得贪财及骄奢淫逸,封闭的体制,除了助长权斗的野心,还有些什么?

国家像个家庭,政策就是家教。

在一个大家庭里,一般认为年少时缺什么,长大后就会更在意什么,所以穷养的孩子会更贪慕虚荣,缺爱的孩子会更贪慕温情。



然而,这个等式却是复杂多变,因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或温情的播撒,孩子在成长过程所经历的各种事物,都可能改变他们的视野、逻辑与思维方式。

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养育和照顾的确可谓尽心尽力,足以弥补一切,然而孩子就毁在溺爱;溺爱是一种表面上的满足与富养,实则是一种贫瘠,会把对一个孩子所有的好,都变成“这是上辈子欠你的”。

还有最坏的教育强调了对比与差异的优劣,不断提示孩子“你的境况很糟糕”,“你看看别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这远比穷养还要糟糕。

很多孩子都在年幼时被家长简单粗暴地教育出来的,所以他们才会将一切问题、一切评断标准、一切焦虑的来源,归咎于这种差异和差距。这样的焦虑一直都向下传导,会导致封闭到不可扭转的价值观,这才是最糟糕的家教。

敦马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胸襟和视野并存的生活世界。

假如物资稀缺,还须接纳一种无敌对状态下的稀缺,更要教诫每一个人,须相信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就能突破阶层固化和改变现状。

可惜的是,我们似乎仍缺乏正确的教养,我们的家长没有教导孩子,要如何尊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益,也没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以及种族群体之间天然存在的差异,并学会平静地接受这个差异的世界。

我们必须承认,贫穷或富有并不是决定孩子未来幸福的决定性力量,只有精神的贫瘠或富足、胸襟的博大或狭小、境界的高尚或卑微,才是决定一个民族强大和优秀的关键因素。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纳吉真正的朋友/南洋社论

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涉及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洗黑钱及滥权案被判的25项控状全部表罪成立,必须出庭自辩。

71岁的纳吉随后在脸书贴文说,“要找到真正的朋友太难了。许多人在你风光时支持你,有些却虚情假意。”

他感叹地说:“真心诚意,才是真正的朋友。”

他所谓的真正的朋友,必然是那些仍坚信他是被蒙蔽,是无辜的人,就像他的女儿认为那样,“只有父亲一人承担后果,是不公正的。真正的幕后黑手却逍遥法外,未受到惩罚。”

只认错没认罪

纳吉在高庭对他作出作出判决前还撰文对因涉及此舞弊丑闻公开道歉,然而,他只是认错,却没有认罪,为开脱罪责、逃避惩罚、他将罪责归咎于那个仍在匿逃者,还喊冤自己被蒙骗。

显然他并没有自知之明, 也没有判断能力;那些还力挺他是无辜的,是与他有情感联系的亲人,或是逢迎他的利益相关者。

要是他还能观察精细,头脑清醒,还能看到客观现实,就不会有被蒙蔽。

要是早些时候,他真正的朋友不是由于畏,而敢于直说,或不是由于对他有所求,而要讨他的欢心,就不会落此下场,也不必在法官作出判决前“幡然悔过”。

巫青团前团长凯利不就声称,他曾建议相纳吉对在逃富商刘特佐采取行动,可是纳吉并未这么做,而且还要内阁成员噤声,甚至对持有异见的质疑者采取撤职行动。

要是早些时候他能听从别人的劝诫,不论是亲疏远近,明辨是非,认清形势,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也许是为了力图掩饰,甚至还不惜起诉吹哨者,最后却欲盖弥彰,因此法官会判断被告对汇入的巨款“故意视而不见”。

掌权者应被问责

其实,就算被蒙蔽,作为一个掌权者也应该要被问责,就像一个负责制定战略,减降风险,维护公司利益的企业总执行长,要是公司营运不善,收益不佳,他还须被解雇,就算外部环境影响,市场低迷,形势下滑,他同样要受到严格考察,要被问责。

古语曰:“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那是告诫掌握权势的在位者,对事理要思虑周全,要见闻广博,要能辨察真伪;谁是鼓励你上进的益友,谁是直言规劝你的诤友,谁是害你的损友,的确要擦亮眼睛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