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哈迪看到的“穷人”/南洋社论

中国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细致描绘繁华的市井生活,共画了1600多个人及各式各样的场景,有个角落还画了进城的大官,前面有人举着“肃静回避”开道,后面有随护扛着官轿,做妈妈的惊惶地抱起玩着的孩童,城门口有一群乞丐,一个没有腿,做官的还回头看了他一眼。

这样的对视,却深具警鉴的意义;它提醒做官的人,要看到别人存活的艰苦;要从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到穷人。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也看到穷人,还表示要继续实施扶贫扶弱政策;这是他在希盟执政后以先手优势拉拢低端阶层,以图掳获特定族群信任的手段。

但,这也应验了一些外国经济学者的预言,论断执政后的希盟“不敢触动为维护马来人特权的政策。”

其实,贫穷问题从来就不是种族问题,要消除这种社会痼疾或困境,还须以超越种族的角度去正视问题的存在,还要以更科学的态度去辩证广义的贫穷。

“贫穷”的定义,就是那些缺乏资源、能力、机遇、安全和必要的权利,及无法享受到适当标准的生活和社会权益的状态;那些以乞讨、残疾、无依无靠的,甚至被遗弃,受歧视,被剥削的,也都是穷人。



但是,贫穷不一定是缺钱,对希望及机遇憧憬破灭的挫败感,也都是贫穷;越来越多人上升的空间越来越窄,或一辈子都没法冲破匮乏与弱势的局限,都是一种社会的失衡。

这种失衡,导致社会阶层的裂痕扩大及累积性的阶级对立,因此,掌政者要洞察问题的症结和存在的风险,要看到夹层群体及少数族裔跨代的贫穷问题。

掌权者还须恪守中道,在实施扶弱政策时,也要对人性有一种透彻的认识,要帮助穷人,却不要赋予任何人以道德上的优越感,更不要讨好穷人。

古人就有“毋以货财杀子孙”的训诫,给子孙货财,给穷人拐杖,不如教他们读书学艺,更符合社会正义。

因为只有符合“自由原则”与“差异原则”的社会正义,保证每个人享有平等权利,才能让弱者与强者有机会参与竞争。

均衡发展的理想社会,不是只求“数量”和“状态”的平等,而是法制下人人机会的平等,在这样的正义程序的公平,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才能人人各得其所。

我们不期望制订“最好的体制”,却要制订“愿意接受的最好的法制”,更希望马哈迪的体制改革是一条全民路线,不讨好谁,不偏袒谁,全民受惠,这才是我们幸运的改革。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纳吉真正的朋友/南洋社论

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涉及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洗黑钱及滥权案被判的25项控状全部表罪成立,必须出庭自辩。

71岁的纳吉随后在脸书贴文说,“要找到真正的朋友太难了。许多人在你风光时支持你,有些却虚情假意。”

他感叹地说:“真心诚意,才是真正的朋友。”

他所谓的真正的朋友,必然是那些仍坚信他是被蒙蔽,是无辜的人,就像他的女儿认为那样,“只有父亲一人承担后果,是不公正的。真正的幕后黑手却逍遥法外,未受到惩罚。”

只认错没认罪

纳吉在高庭对他作出作出判决前还撰文对因涉及此舞弊丑闻公开道歉,然而,他只是认错,却没有认罪,为开脱罪责、逃避惩罚、他将罪责归咎于那个仍在匿逃者,还喊冤自己被蒙骗。

显然他并没有自知之明, 也没有判断能力;那些还力挺他是无辜的,是与他有情感联系的亲人,或是逢迎他的利益相关者。

要是他还能观察精细,头脑清醒,还能看到客观现实,就不会有被蒙蔽。

要是早些时候,他真正的朋友不是由于畏,而敢于直说,或不是由于对他有所求,而要讨他的欢心,就不会落此下场,也不必在法官作出判决前“幡然悔过”。

巫青团前团长凯利不就声称,他曾建议相纳吉对在逃富商刘特佐采取行动,可是纳吉并未这么做,而且还要内阁成员噤声,甚至对持有异见的质疑者采取撤职行动。

要是早些时候他能听从别人的劝诫,不论是亲疏远近,明辨是非,认清形势,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也许是为了力图掩饰,甚至还不惜起诉吹哨者,最后却欲盖弥彰,因此法官会判断被告对汇入的巨款“故意视而不见”。

掌权者应被问责

其实,就算被蒙蔽,作为一个掌权者也应该要被问责,就像一个负责制定战略,减降风险,维护公司利益的企业总执行长,要是公司营运不善,收益不佳,他还须被解雇,就算外部环境影响,市场低迷,形势下滑,他同样要受到严格考察,要被问责。

古语曰:“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那是告诫掌握权势的在位者,对事理要思虑周全,要见闻广博,要能辨察真伪;谁是鼓励你上进的益友,谁是直言规劝你的诤友,谁是害你的损友,的确要擦亮眼睛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