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鸵鸟心态救不了马币/曾达威

马币兑美元和新元一度贬值至4.80和3.57的新低点,而引发热议。

首相兼财长拿督斯里安华强调,政府并未对令吉贬值坐视不理,还要求各方不要再继续把令吉贬值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提并论。

安华还说,政府正在“不断努力”地解决马币贬值的问题,我国的投资数据仍“牢不可破”。

安华也说,如果马币下跌的原因是因为投资者缺乏信心,那么大马就无法在去年录得3295亿令吉的史上“最高投资”。

安华身为首相兼财政部长,信心喊话是很正常的。惟,一切都必须要有真凭实据。

外来直接投资下降

安华说正在不断努力解决问题,然而在他要求国行行长拿督阿都拉昔做出解释之后,似乎就没有什么实际的后续行动了。

安华说我国的投资数据牢不可破,而且获得史上最高的投资额,然而,根据统计局(DOSM)的报告,大马外来直接投资(FDI)从2021年的504亿令吉和2022年的746亿令吉下降至2023年的395亿令吉。

想请问,是首相被误导了,还是统计局的数据有误?

仔细一看,原来首相所说的,是最高“批准”投资额,不是“实现”投资额。

最高批准投资额是在投资计划初期谈妥的上限,而实现投资额是实际发生的投资金额。

在许多情况下,实现投资额会低于最高批准投资额。投资的成功实现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国家经济环境,以及投资风险等考量。

安华也表示,我国目前的出口走势“十分良好”。

没错,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商。但是翻看数据一看,自2023年的贸易总额按年下滑4.3%,出口额按年减少10.0%,且连续10个月下滑,在今年1月才止跌回升。

另外,有专家表示,马币贬值有利于旅游业。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然而,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表示,我国在马中免签推行后只迎来了160万中国游客,但泰国却迎来了整整1000万名中国游客,差距甚大。

说了这么多,世界银行驻马首席经济学家阿普瓦桑却发出了打脸首相大人的文告。

阿普瓦桑表示,虽然外部因素是导致马币贬值的其中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大马竞争力出现了下降的征兆。

对比区域货币表现,美联储在上一次升息后,菲律宾披索、印尼盾和泰铢兑美元的贬值幅度都小于令吉。

就连比大马更依赖中国出口的越南,其货币贬值幅度也小于令吉。

改善大马竞争力

诚如阿普瓦桑所说,货币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力。

因此,要改善令吉表现,就必须从问题的根本着手, 改善大马的竞争力。

一味地用鸵鸟心态来看待马币贬值,讳疾忌医,粉饰太平却拿不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和改革决心,只会让外资却步,马币恐怕也会越陷越深。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