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180度改变的中国/潘政麟

近期中国也在学习与病毒共存当中。然而前一个的中国却是频频要清零,然而事实证明,想要达成清零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迫于压力,中国也开始与病毒共存。然而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对于病毒的态度却是可以说是一夕之间“180度转变”,从清零(病毒很可怕)变成如今的病毒不可怕,只是一个感冒。

中国此前3年当中都一直在清零当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放在了筛检当中。确实,中国也培养出了非常强大的核酸(PCR)产业链。此前甚至是有核酸公司集合开了一个“核酸盛世”的产业链会议。然而此标题由于人民的反对,最终改名。但从中我们可见当时中国的核酸产业链多么强大,甚至是许多公司都争先恐后在中国的A股和美国股市上市。

医疗系统崩溃

有人曾经计算核酸产业链的利润率,有的达到80%,妥妥的赚钱机器。然而中国投入太多资源在核酸产业链当中,却忽略了医院的医疗设施,导致如今开放许多医院都面对资源匮乏的问题,而医疗系统的崩溃,也会给中国的疫情以及社会运作带来更多的压力以及不确定性。

mRNA疫苗是采用相对新颖的技术所产生的疫苗,相比于灭活疫苗。

mRNA疫苗能够给人带来更强大的抗体,但其副作用却是会使人发高烧,让人产生些许不适。中国大部分人接种的是灭活疫苗。

当人们染上冠病病毒时,会有较大的反应,例如发高烧,全身不舒服疼痛等等。我周围的中国朋友大多都发烧到39度或以上。有的甚至是烧了好几天。然而相比于马来西亚接种mRNA疫苗的人们,大多都只是咳嗽喉咙痛而已,而这些症状都会让社会的运作出现问题,甚至出现瘫痪,例如生产链、物流、餐厅等等。

中国的物流曾经一度瘫痪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想要恢复到过往的日常,恐怕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人口14亿,虽然冠病病毒的致死率非常低,但对于中国人口大国来说,逝世的人数非常多,上百万甚至是上千万都是有可能的。

短时间内过多人口的减少对于中国而言都是不好的,例如保险赔偿金、社会保险的处理等,都会出现暂时的紧张。

中国可能也会一阵子面临劳动力短缺额的问题,因为有的不是在家养病,不然就是在帮家人处理丧事等等,而这些对于中国而言就是巨大的经济损失。

没有人希望中国开放遭遇阻力。毕竟对于全球而言,中国制造以及中国的经济良好运作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贵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影响力非常大。如今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倘若开放遭遇阻力,只会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压力,全世界人们生活会更加的辛苦,然而如今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开放采取180度的改变,遇上了阻力。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