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21世纪独中学生图像/林国安

人类社会进入21新世纪,世界范围内兴起了“21世纪能力教育改革运动”。这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引领全球教育系统的目的方针、目标、内容和方法明确关注并聚焦于新世纪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知识、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回应21世纪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核心议题。

因此这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更高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运动,指向一种教育目的上的新世纪育人目标的实现。

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行“素质教育”,我国华文教育工作者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大潮,深层思考华文独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探索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新理念。

去年5月,董教总独中工委会统一课程委员会发布《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课程纲要总纲(试行本)》(下文简称《独中课程总纲》),拟制“核心素养”框架,并依此描述了独中“学习者形象”:“懂得关爱自己的人、有知识的人、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懂得关怀他人的人、有团队精神的人、擅长沟通的人、心胸宽广的人、有爱乡爱国精神的人、有永续发展信念的人”,体现独中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样貌。

学习者形象泛化

遗憾的是,《独中课程总纲》所描述的独中“学习者形象”(按教育学术语宜作“学生图像”)却是形象不全、有所缺陷的,概括也不甚准确到位。

首先是形象泛化。

《独中课程总纲》的独中学生形象一般化,未能体现21世纪能力(核心素养)视域独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独中学生群体应有的形象特质。21世纪能力的一些基本要素,诸如4C高阶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和ICT信息技能等,都没有整合融汇于独中学生图像的描绘。难道新时代独中学生不需要具备这些关键能力?这毕竟不符应新世纪华文独中的育人贡献。

文化底蕴缺位

其次是文化底蕴缺位。

《独中课程总纲》所描述的独中学生图像竟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这是漠视独中学生在跨文化教育情境的文化参与和文化担当,也违背独中课程文化本质。

早在1973年,《华文独中建议书》明确“独中统一课程应以我国客观环境之需要为原则,更应尽量保留和发扬华族的文化遗产,配合当前国家原则的意识,进而创造多元种族的文化,同时亦应达到全世界中等教育之一般水平,亦符合发展中国家多元种族的共同利益,而且具备最富时代精神之知识”。

今天,独中学生领受独中统一课程,当胸怀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与身分认同和国家认同,尊重多元社稷,拓展国际视野,弘扬民族文化,吸纳东西文化精粹。

“文化底蕴”毕竟是独中学生适应个体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基础,必须形之于学生图像,作为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

独中学生图像是华文独中“发展民族母语教育,承传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为国储才”教育任务的形象概括。

笔者考察世界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国内外跨文化教育情境、各世界组织和国家地区“核心素养”体系、独中教育核心价值与培养目标、独中课程文化本质,尝试提出21世纪独中学生图像设想:以“文化底蕴”(民族文化主体性、身分认同、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互鉴、国际理解)为基础,具备“基础学力”(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多语能力)、“高阶能力”(4C能力、ICT 技能),能够“自主发展”(自我规划、学会学习、道德规范、责任担当),在国内外跨文化教育情境具有竞争力的终身学习者。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