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历史演进变与不变/黄锦荣

今年岁末,没有2020年末的彷徨,当时疫情多变,退而复返,人心惶惶,管制时松时紧,百业待兴,曙光不知何时方现,而时间仿佛停下脚步,迫使世界在原地打转,压低疫情曲线及振兴经济成为全年不变的唯一旋律。

今年岁末,也少了2021年末的笃定,当时疫苗全接种按时赶上,经济全面重启,国内旅游在历经寒冬以后迎来了春天,国际贸易逐月皆双位数增长,全球经济一片看好,经济稳健复苏在望,疫情早已落在倒后镜的公路上。

2022年给回了我们熟悉的世界,多重奏但相互串联、以为可测却瞬间即变、看似荒谬然有迹可循。从黑海横跨到南中国海,国际局势演变一波接一波。

今年二月俄罗斯开始侵略乌克兰、三月上海封城,美联储开始升息并启动量化紧缩、五月谷物价格登顶、六月国际油价升破每桶120美元、八月裴洛西访台,北京扩大台湾周围军事行动规模、十月习近平打破传统第三度连任、同月美国禁止对中国出口半导体芯片和器材配备、十一月俄罗斯从赫尔松一路败退、同月美国民主党成功捍卫参议院多数、十二月中国突然无序解封,同月国际油价跌破每桶75美元,希盟巫统共组联合政府。

依循政治经济逻辑

咋看之下,事态演进难以端倪,剖深一层,却又依循政治与经济逻辑。

中美大国竞争,始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既然中共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唯一正确思想,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无论市场经济多发达,那终究是为共产主义社会铺路,政治结构也就丝毫没有转向西式民主的可能。

西方对于“以商促变”(Wandel durch Handel),认为全球经济一旦融合就能推动民主转型议程的幻觉,在经济开放改革了30年的俄罗斯,依然对乌克兰发动战争以后彻底破灭。

所以中美竞争是常态,也仅能葬于他日意识形态壁垒的瓦解。

然而竞争不是末日,因为冲突也有边际益处及成本的考量。

中国二十大及美国中期选举以前,冲突能激发民族情绪,凸显领导力,有利于选举结果,其边际益处大于边际成本,冲突因此一再升温。

国内政治一旦稳定下来,冲突无益,代价特大,两国紧张关系在十二月神速般降温也就不难理解。

这大抵就是陆克文所谓的“管理冲突”。

正如制度的竞争也并不总是往独裁体制倾斜,因为各别体制的优缺点,总是在事态的演变过程中,随着益处及代价的更迭而彰显。

代价过高难以为继

今年以前,多少人还在向往独裁体制所带来的稳定,唾弃民主体制下的混乱。

但俄罗斯在战事上的狼狈,凸显了国家综合实力在独裁体制下所产生的惰性及腐败所带来的侵蚀;中国突然放弃清零以后的失序局面,及经济工作会议重回经济增长及招商引资的路线,甚至首次提及金融风险,都意味着管控力再强大的政治机关,也难以违背简单的经济道理:任何边际代价高于益处的政策,都终将无法为续,而民主体制在多方监管下,总能适时纠正错误的政策。

明白这一点,对于希盟与巫统的结合,就会在觉得荒谬之余,少点错愕,因为击垮对方的边际效益在本届大选以后立马趋零,反之不合作的代价难以吞咽。

换言之,哪日一加一少于一,联合政府所到之处,马来票仓萎缩得更快,合作代价淹没益处,再度分道扬镳也不叫人诧异。

世间变化万千,凡人如我,也只能以简单道理,窥探其中一二,告别2022,迎接2023。

 

 
 

 

反应

 

灼见

【灼见】历史读去哪儿了?/方城

上几个星期,又有一位教师因为学生国语不行,再回呛学生,叫他“回中国”,引起许多人的不满。

举凡对历史稍有理解的人都会知道: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除了有些学生还懂得祖籍以外,其余的都视马来西亚为祖国了,哪有什么中国可以回啊?

国家独立以后,学校的课纲都挺重视历史这一门课,从开始的必修必考,到后来必须及格,无不彰显历史课的重要。

现在一名由国家培养出来的教师,竟然训斥学生“回中国”,他要不是出于种族歧视,就是根本没有读过历史,不是吗?

诚然,现今的确有许多中学生国文不太行,但这与“回不回中国”无关。说实在的,他们的华文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估计就算去了中国,也未必能被接纳。

这种“一科差,科科差”的后进生,比比皆是啊!学生的国文能力不强,大多与他们的学习意愿、家庭环境及背景有关,就算“回去中国”也于事无补。

为人师表应有教无类

说到底,教师如果思想狭隘,才会让本该纯洁无瑕的象牙塔不复往日风貌。

为人师表,若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无法实践有教无类的法则,那就枉为人师了!

我们看看那些就读华小的非华裔学生,教师对他们都是循循善诱,从没听说过因为难教而叫他们滚出学校之类。

华校举办中华文化活动时,还会特别设立“非华裔”组,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奖,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有了自信心,学语文就会变得事半功倍。这种有教无类的精神,才是每一个为人师表者应当贯彻终生的。

倘若教师动辄驱逐学生回他们不可能回去的中国,只会让人觉得他情绪控制不当、骨子里歧视其他族群,不仅忘了自己学过的历史事实,还触碰了敏感课题。这绝不是教师该犯下的错!

总之,一旦为人师表,至少在校内时,必须谨言慎行;对于历史,更万万不可遗忘——毕竟教师是孩子们耳濡目染下的榜样!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