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将面对“非典型滞涨”/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中国最新公布的11月份物价数据,给面临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本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俗称通胀率)按年上涨4.5%,首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8%。

与通胀显著上涨形成对比的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依然下滑。11月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按年跌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年跌2.2%。0.7%。

在安邦咨询(ANBOUND)的宏观团队看来,11月通胀率上涨4.5%,为2012年1月(4.5%)以来的最高月度增速。

近几个月来,中国物价上涨势头强劲,从8月份至今,通胀按年增幅分别为2.8%、3.0%、3.8%到4.5%,几乎是大幅跳升。按这个势头,在明年1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通胀不排除突破5%的可能。

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推动了食品价格不断上扬。

那么,中国的高通胀来临了吗?从物价指数大幅上涨来看,中国的确需要警惕通胀激升。

如果在经济增速不断下行背景下遭遇通胀,在技术上中国将陷入“滞胀”之中,经济下行而通胀上升,这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很大麻烦。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直接导致失业人数增多和收入增长放缓甚至减少,滞胀将在社会层面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极为现实的冲击。

猪瘟罪魁祸首

不过,从价格上涨的结构来看,推动物价指数激升的主要是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

数据显示,11月食品烟酒类价格年涨13.9%,影响通胀上涨约4.10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74.5%,影响通胀上涨约3.27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10.2%,影响通胀上涨约2.64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如果剔除猪肉价格上涨,通胀上涨为1.86%;剔除畜肉类因素,通胀上涨为1.23%;而食品烟酒类因素之外的通胀价格上涨,约为0.4%。

很明显,此轮价格上涨的“结构性因素”影响很大,非洲猪瘟事件的后遗症直接推动了物价上扬。

工业价格变化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另外一面。1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仍然在按年下降,显示中国的工业经济仍然处于低迷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PPI降幅虽然有所减少,但与通胀的高涨形成价格差越来越明显。

此外,国内服务价格也在下降,11月的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下降0.8%和0.7%,交通和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3%和0.1%。

宏观政策调整空间有限

整体来看,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推动了食品价格不断上扬,形成了中国国内通胀的结构性上升。同时,中国工业经济和服务业仍然比较低迷。

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性通胀率上升,使得中国经济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非典型滞胀”。

未来,物价上升是否会向其他领域扩散,最终转化为全面通胀,还要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宏观政策的应对。但在整体上,我们对中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的判断不变。

非典型滞胀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形成了挑战。中国央行行长易纲此前在分析央行货币政策时曾表示,各国央行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来确定通胀目标,从1%到4%可能都是合理选择区间。

这一表述暗含了中国央行对未来通胀的目标区间设定,“通胀阈值”的上限目标可能是4%。

现在的通胀已超过4%,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又要求继续放松货币政策。未来如何平衡宏观政策?对央行和国务院都是个棘手的问题。

中国经济正进入“非典型滞胀”状态,同时又显示出越来越多的衰退迹象。2020年的中国经济开局,将会从这样一个“严冬”开始。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