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放慢“走出去”/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使得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放慢速度,调整节奏。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估计,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中国可能要面对更多国内发展的种种问题,缓释国内发展的各种风险因素,放慢增长步伐来弥补过去发展速度太快留下的缺陷和短板。



进入21世纪以来,短短20年,中国已经遭遇了数次大的灾难。2003年的非典(SARS),在公共卫生领域给了我们当头棒喝;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不过,这两次灾难发生时,中国整体上处于深入参与全球化的“黄金增长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并未因此而显著放缓。

从长期来看,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不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只是中国发展长河中的一个漩涡。但从短期来看,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此次疫情发生时中国所处的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态势与过去有较大的不同。简单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压力比去年更大

第一,中国发展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是中美关系发生了近乎逆转的变化,中国的发展从过去的“战略机遇期”进入到了现在的“战略竞合期”。



这是影响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大变化。

第二,中国发展的地缘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全球化进程受到干扰,贸易摩擦加剧,中美贸易战更是直冲中国而来,并且演化为贸易-科技-金融的“三位一体”之战。

第三,中国经济增速开始趋势性地放缓,进入了长期的速度放慢、结构转变的调整阶段,各种结构性的矛盾愈发突出。

从历史背景来看此次疫情,有理由担心,此次疫情有可能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进程中,成为一次加速下行的“触发点”。

根据安邦智库此前的评估,按正常的轨迹,今年中国经济受影响的程度可能在0.5-1.2个百分点。

这种形势下,中国经济规模虽然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面临的压力也会比过去要大很多。

在2019年,中国要应对的是中美贸易战和内部经济问题(经济放缓+结构调整+债务风险)两大挑战,在2020年则增加了第三个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新的冲击因素将加剧内部经济问题的压力。

新冠疫情长期来看,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削弱国际形象

中国经济恐怕难以像过去一样,同时在对内对外两方面都维持进取的格局。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表示,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可能会减弱,疫情将会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将向内转向;其次,外国人将会转向。

惠誉全球主权评级主管詹姆斯·麦考马克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在疫情之后,中国的政治优先事项将是制定战略和实施策略来应对这种疫情及其后果,这将是耗时而且会耗费大量资源。

由于发生了无法预料的外来危机,很难想象中国将任何形式的国际事件都放在优先地位。

至少从短期来看,中国决策者的内向导向是不可避免的。

外国人的转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看法的改变;二是在外资对中国市场看法的改变。

外资重估风险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一些跨国企业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风险。

这种关注和担忧的背后,可能是潜在的外资撤离潮。

中国在2020初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给本已受阻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多麻烦。

在压力之下,中国未来的发展策略和发展重点,将会更多转向国内,中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走出去”进程,可能会不得不有所放缓。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