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数字经济双刃刀/沈联涛、肖耿

中国数字经济的崛起势如破竹:中国占全球电子商务的比重已经高达42%。

全世界最成功的科技初创企业有三分之一在中国;中国每年的移动支付总额更是美国的11倍;但未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要归功于其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监管者和政府对技术发展的友好态度、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有7.31亿互联网用户,比欧盟和美国的总和还要多。

这些因素为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市场的高增长预期奠定了基础。

高盛公司预测,2016至2020年间,与消费有关的第三方支付量将从1.9兆美元(7.75兆令吉),增长到4.6兆美元(18.77兆令吉)。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



非传统贷款人贷款将从1560亿美元(6364.8亿令吉),增加到7640亿美元(3.12兆令吉);新的在线导向的资产管理规模将从8.3兆美元(33.86兆令吉),增加到11.9兆美元(48.55兆令吉)。

中国也正在加快人工智能(AI)方面的投资。

根据麦肯锡公司(McKinsey)的报告《人工智能:对中国的影响》测算,取决于采用AI的速度,AI技术将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带来0.8至1.4个百分点的增量。

本月早些时候,谷歌AI中国在北京成立,由在中国出生的谷歌云计算首席科学家李飞飞主持。

但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变4关键行业

麦肯锡公司的最新研究《数字中国:赋予经济全球竞争力》指出,美国数字化程度仍比中国高4.9倍,而且,在中国内部,不同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和参差不齐。

在追赶及缩短差距的过程中,中国将面临严峻挑战。

麦肯锡公司指出,到2030年,数字化有望改变四个关键行业(消费和零售、汽车和交通、医疗、及物流)并创造相当于全行业10至45%的收入。

这将对现有的价值链体系造成巨大冲击,提升就业、消费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

开放政策鼓励创新

为了确保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对突破性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与社会风险,中国需要实施明智的监管机制。

而这就需要审慎考察推动及制约技术进步的各种因素。

十年前,几乎没人预测到中国会发生如此引人注目的数字经济突破。事实上,中国的两位互联网先锋, 阿里巴巴的马云和腾讯的马化腾,创业之初都经历过失败。

受益于中国对外开放及鼓励试验与创新的政策,这两家公司才能获得外国资本和技术,并在海外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腾讯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

他们利用新数字技术以及中国高质量的电讯及物流公共基础设施来撬动和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服务业,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崛起的先锋。

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了交易成本、开拓了新市场、挤出了制约生产率提升的传统中介。

腾讯的微信降低了个体之间通讯、交流、协作和社会活动的成本,刺激了跨行业创新。

两家公司的创新成功推翻了制造、分销、媒体和金融之间的壁垒,帮助中国经济在规模、范围、与速度维度同步提升。

监管漏洞加剧社会问题

中国迅速崛起的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生产率、收入和财富提升,是民营企业活力与市场创造力的写照。

但各级政府也为市场创新提供了便利,明智地选择了在市场发展的初期对新生事物采取网开一面的灵活政策,监管措施不但允许民企及市场不断扩张,还让这些市场成功融入全球经济。

营商环境失衡

但基于市场的创新具有内在不可预测性,而与创新有关的预期常常会过度高估或低估现实可能。

对于中国的数字经济,监管和执法的滞后和漏洞加剧了营商环境的失衡,导致金融和债务风险、污染和收入不平均等社会问题。

在中国现行体制下,需要政府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在过去五年中,政府也确实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但通常会使用传统、非系统性及现成的行政管理工具。

应急措施防灰犀牛

在过去一年,中国有关当局逐步收紧了对加密数字货币(比特币)、互联网融资平台、影子银行、跨境资本流动、地方债务及证券市场的监管。

但这些应急措施在短期有其必要,却无法根除导致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一些更基本的制度因素,即如何处理创新过程中的失败、损失、及监管漏洞等灰犀牛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构建更有效的制度与机制来应对企业破产、吸收损失、及管理风险和不确定性。

特别是,中国需要健全的破产流程、有活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的社会安全体系、可靠的公共住房体系、以及一个旨在降低收入与财富不平等的累进税制。

同时,为了遏制一些市场不平衡,中国需要引入更强的竞争法、反腐败机制以及环境监管。

完善机制确保永续发展

数字经济天然有利于市场、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有利于全球化。

但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数字经济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失衡,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在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具有大规模冲击力的时代,在突破性技术进步、人口老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下,这一点尤其重要。

为了实现数字经济的潜力,并避免其可能的弊端,中国需要构建公正包容的社会制度来保护产权及确保有效的市场。

换句话说,一切都取决于清楚、合理、有效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角色。

 

ADVERTISEMENT

 
 

 

反应

 

国际财经

阿里停办双十一天猫晚会 被指“一个消费时代结束”

(北京31日讯)中国天猫双十一晚会首次举办于2015年,2016年更邀请了篮球明星科比、足球明星贝格坎姆以及美国女星史嘉莉佐汉森等嘉宾,推动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大关。

中国媒体《晚点LatePost》报道,随着天猫淘宝等电商今年推出优惠以迎接双十一购物节,阿里巴巴决定今年不再举办双十一的“猫晚”晚会。自2015年至2023年,共举办了9届,这被形容为“一个消费时代的结束”。

报道指出,今年的双十一从一个热闹的狂欢节回归到直接促销的模式,“每1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在预售期间,流量和补贴将主要投放在李佳琦等达人主播的直播间,活动预算则直接补贴给商家和商品。同时,今年取消“猫晚”所节省的开支将全部用于商家和消费者的补贴,包括300亿人民币(下同,约184亿令吉)消费券和红包,以及30亿人民币的商家支持补贴,流量投入超过100亿人民币。

双十一最早于2009年诞生,当时淘宝还没有天猫,只有27个品牌参与,销售额为5200万人民币。次年的销售额几乎增长了18倍,呈现出一条垂直上升的曲线,之后便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商节日。

直到2015年,阿里巴巴在上市后内部讨论希望双十一不仅是购物节,而是全民的狂欢节,就像春节一样,因此邀请冯小刚担任首届“猫晚”的总导演。报道称,一名猫晚项目组员工表示:“那是最好的时代,公司给了我们巨大的创作空间。”

马云2018年最后一次现身

马云最后一次出现在猫晚是2018年,许多员工一致认为2018年双十一是阿里影响力的巅峰。那一年天猫各类目的商家榜单几乎代表了整个行业的风向标,第一名就是最大赢家,许多欧美企业全夜关注品牌在双十一的排名,因为赢得中国市场和双十一几乎等于传统渠道几年的增长。

然而,自2020年起,因疫情等各种因素,国际巨星再未出现在猫晚现场演出。2021年双十一的GMV增速首次跌至10%以下,媒体中心的数据大屏和分时战报消失,只剩下总成交额的数据,隔年甚至连这个GMV大数也不再公布。

近几年受到拼多多和抖音等竞争的影响,拼多多在2019年启动百亿人民币补贴,GMV翻倍增长,突破兆元人民币,直接占领阿里和京东的低线及低价市场;而抖音则在2020年正式成立电商部门,并通过“猫晚”直播带货方式争夺阿里电商的市场份额。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