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需求带动大马出口/白文春

大马5月出口写下逾7年新高,按年劲扬33%,反观3月及4月,则分别增长24%及约20%。

大马出口增长的势头,以及从去年11月复苏起,连续6个月维持增长,令我惊喜,这显示全球需求真正复苏。



这对大马经济非常重要,因为出口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尤其是考虑到,在政府财务紧缩及私人投资看来仍因不明朗因素而举棋不定,国内需求目前趋向疲软。

事实上,今年首5个月,大马出口按年增长23%,反观去年同期,按年增幅只有区区低于1%,犹如天渊之别。

我留意到,出口正处全面复苏,其中大马对中国出口今年首5个月按年劲扬44% ,对比去年同期萎缩6%,无疑是一个大逆转。

我想这和中国经济增长走势一致,神州经济今年上半年按年增长6.9%,去年同期则是6.7%。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走强,大马也从中受惠,因中国对大马出口产品需求增强,也从中带动大马经济增长。

其实,近年来,大马对中国的出口,对我国整体经济表现,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2005年,中国市场仅占大马总出口额6.6%比重,目前已倍增至约13%。

一带一路助益小?

事实上,中国已是仅次于新加坡之后,大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欧洲、日本等先进国及传统主要出口市场,对大马整体出口的重要程度,已被中国抛在后头。

中国市场近年对大马整体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形势,也让我联想起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部分大马人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持一些质疑,认为大马未必会从中受惠。

其实不仅是大马,印尼、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其他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也不太热烈。

我可以理解,为何一些大马人对一带一路有所保留,因为我也听闻本地商界有关中国企业会从中国进口所有物资的说词。这表示,一带一路对大马企业的助益不大,本地企业无法真正得利。

不过,我是从另一角度看待此事。中国目前已从一个出口导向经济体,转型为消费推动型经济体,而大家别小看这个转变。

饮食产品有市场

我认为,随着中国人民收入不断增长,其消费者开支未来5年将更加强劲。

我预期,届时,如果大马商家们懂得如何定位,放眼中国消费者市场,大马将从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中获利不浅。

当然,要在中国经商,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马旅游。我也听闻,我们的白咖啡和榴梿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

我认为,我们未必要出口高科技产品到中国。反之, 我们只需满足对食品的需求,只要获得当地市场的信任,大马的饮食产品将在中国市场大有作为。

我也认为,中国消费者要的不是价格便宜的食品,反之,他们对食品的安全与品质有所要求,必须让他们安心食用。

这恰好也是大马产品出口的优势所在,我希望我们的商家可以保持这个优势,因为它将为本地商家与经济带来长远的利益。

我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各项计划,中国对大马更加亲近,这应可大马带来更多商机。

反应

 

财经新闻

检疫程序待协调 鲜果榴梿料明年攻台湾

报道:张燕苹

(劳勿23日讯)以猫山王为主的鲜果榴梿有望于明年进军台湾,为本地果王再添新的出口渠道。

彭亨果农公会主席叶秋德透露,当局目前正在等待台湾农业部派出官员前来为鲜果榴梿进行检疫工作,而相关程序尚需完成细节上的协调工作。

他向《南洋商报》说,一旦顺利推进,这将为我国榴梿种植业开辟新的出口渠道。 

“台湾市场对优质水果,尤其是榴梿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的榴梿在当地市场以液氮方式销售,但大马的鲜果榴梿因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更受消费者青睐。

“以双方过去在鲜果水果出口的丰富经验,将能制定完善的检验检疫标准和物流方案。”

叶秋德说,我国榴梿能够进军台湾市场,需要本地榴梿产业与台湾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如共同制定完善的检验检疫标准和物流方案。

“要是能在台湾市场取得成功,将会为我国榴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当地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水果选择。”

另一方面,驻马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代表叶非比今年7月到访劳勿时表示,希望能促成更多大马鲜果榴梿进入台湾市场。

她指目前台湾市场以泰国金枕头榴梿为主,大马出口到台湾的猫山王榴梿多以液氮冷冻形式销售,每颗猫山王售价至少500令吉,而黑刺则至少650令吉。

台消费者极期待

她提到,台湾消费者对我国鲜果猫山王榴梿抱有极大期待,因此当局协助启动台湾与大马的检疫措施,以便大马榴梿能够以鲜果的方式出口台湾。

农业及粮食安全部于今年8月份发文告指出,我国在2018至2022年期间,榴梿出口表现强劲,5年内出口额暴增256.3%,增幅达8亿2280万令吉。

在2022年,我国的榴梿出口额再度刷新过往的纪录,达到11亿4000万令吉,同时也是2022年水果出口额的主力,占水果出口总额20亿1000万令吉中的58.6%。

目前大马有出口鲜果榴梿到中国,相关品种包括猫山王、黑刺、D24、101等。

官方预计,我国出口的榴梿产品将从2023年的15亿1000万令吉增长至2030年的18亿令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