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欧共建“经济价值观”/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美国掀起的贸易战,正在演化为一场经济领域的世界大战,只不过此次大战的双方很特别,不是两个对立的国家集团,而是美国vs全世界。

这种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欧洲之行就有了特别意义——同样受到美国贸易战压力的中国和欧洲,会如何看未来的形势?会如何进行合作?这是让世界关注的问题。



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人员注意到,李克强在此次欧洲之行中,刻意对许多重大问题表了态。

180710X04_C4667-0_600x315

7月7日,在访问德国并主持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前夕,李克强在《法汇报》发表文章,声称将同默克尔总理共同主持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旨在规划和统筹推进今后四到五年中德全方位合作。李克强的文章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坚持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创新,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这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方向是一致的。

面向未来,中国这条路会坚定不移走下去。中国将致力于打造更良好的营商环境,长期保持最富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第二,中国重视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和出口大国的实力,将推动进一步合作。李克强认为,德国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得益于开放包容的氛围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及以“工匠精神”著称的“德国制造”。

此访期间,中德双方有望签署汽车制造、金融保险等领域合作协议,中方开放利好措施将首先在中德合作中落地。

中国不干预市场规则

李克强还表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基于市场规则,中国政府不加干预。希望德方把中国企业当作平等、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为他们赴德、赴欧投资创造公平开放的环境和稳定的制度框架。

第三,中德要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不用担心合作带来竞争。过去5年,中国从德国进口产品达4700亿美元(约1.88兆令吉)。

今年以来,中国相继推出扩大开放新举措,放宽金融、汽车等领域市场准入及外资股比限制,大幅降低部分产品进口关税。有德国企业担心,中国企业一旦从他们那里学到先进技术,就会成为竞争对手。

李克强表示,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两国产业和技术上的互补性将长期存在。

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中国对德国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不会减少,只会增加。此外,中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不允许强制转让技术。

第四,中德要共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多边秩序。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剧的复杂形势,中国和德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有责任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推动建设一个和平稳定、开放合作的世界。

中国始终视欧洲为世界重要一极,支持一体化进程,乐见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盟,并共同发出中欧致力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信号。

中德合作支撑新格局

在安邦咨询提出的贸易战时代的“1+3”构想中,中德合作是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之一(另一个重要支柱是中日合作)。

不过,对于过去与中国分属不同“阵营”(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德国与日本来说,中国要推动形成“1+3”格局,需要强化的就不仅仅是贸易、投资、技术领域的具体合作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机会建立起有利于未来长期合作的基础。除了具体的“生意”(经济利益),还有更为重要的理解世界经济的“价值观”。

特朗普认为美国在过去的全球化框架之下,美国在经济上吃了亏,不愿再按过去的游戏规则来玩,而中国与德国、日本则属于坚持全球化、坚持自由贸易的一方。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中国与德国和日本建立共同的基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经济价值观”,是完全有可能的。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