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美脱钩后果可怕/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美国前财政部长、高盛前主席亨利保尔森发表了题为《脱钩的妄想》(Delusions of Decoupling)的演讲,他对中美脱钩的可能性和趋势表示了强烈担忧,并对脱钩的影响和巨大的风险发出了警告。

作为华尔街出身的精英人士,保尔森的观点毫无疑问代表了全球化支持者的看法。



保尔森的核心观点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第一,军事领域竞争的“零和博弈”思维正在取代正常经济领域竞争的“正和博弈”思维,中美在货物、资本、人员和技术流动这四个领域脱钩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中美都否定脱钩,但两国恰恰在向错误的方向前进,离脱钩更近了。一旦如此,经济铁幕将会落下。

第二,脱钩将使中美技术和标准体系出现分化。如果世界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四分五裂,不同国家就不能参与相互的经济活动或构建跨境供应链,而这正是当今全球商业赖以存在的条件。全球的创新生态系统就会分崩离析,破坏将各个经济体联系在一起的供应链。

保尔森

第三,中国需要进一步开放,需要抵制保护国内企业的防御式诱惑。美国也需要抵制某些诱惑,脱钩无助于美国的领导地位以及美国的中心地位。面对危机时,中美两国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保尔森的看法都是标准的全球化观点,不过在反全球化的时代,这些观点显得有些“落伍”,它们属于自由主义的时代,即属于克林顿、奥巴马的时代。



全球化观点“落伍”

在反全球化大行其道的现在,全球化的观点实际上已渐渐被放弃。不过,保尔森的观点在美国仍然有不小的影响力,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观点与华尔街的利益一致。

华尔街是全球化的支持者。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拥有者是最大的受益者。不过,华尔街的利益在美国也开始受到挑战。

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曾经指出,美元的全球化与美国脱钩是不一致的。基于美国和华尔街的利益,美元必须全球化。

但是如果美国的产业跟不上,就会创造出一种根本的矛盾——华尔街与其他产业的矛盾。

可见,华尔街与其他产业分道扬镳,利益出现分歧,关键就在于美元。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保尔森如此强调全球化,而现实的发展却又是另一回事。在此背景下,美国社会的分裂就是一种必然。

美国“被迫”中国不愿

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决定与中国“脱钩”其实是一种“被迫”的行动。从美国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情,就容易理解。

美国如果一直保持超然地位,一切都很强大,那就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中国的进步缩小了中美差距,那么美国还能无视中国“偷窃”知识产权吗?无视中国“挑战”其太平洋影响力吗?如果再无视这些,美国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社会体系的崩溃,包括价值观、技术领先优势以及经济增长。因此,美国不得不对中国采取行动。

从中国的角度看,脱钩肯定不是中国所希望的选择。如果中美脱钩,这对中国来说将是一种影响重大的风险情景。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与中国脱钩不只是美国一家的事情,很可能会出现连锁反应——美国多个盟国或西方国家一起与中国脱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此,中美脱钩远不是一个贸易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保尔森到中国来谈中美脱钩问题,实际上是在对中国发出警告。

客观来看,中美脱钩正在成为一个大趋势,与美元的全球地位紧密相关,因此在美国国内会引发各种争议。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