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陈行鸿

在这个信息时代,大家都希望用图文并茂的的帖文在社交媒体吸引客户的眼睛。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技能或者足够的预算聘请平面设计师来设计社交媒体的帖文。这时,留意到网上有不少 “照片银行”(Photo Bank) 。此外,网上截图也是随手可得。



许多人为了贪一时之便,就直接把网上的“免费”照片用到自己的生意上,有些拿来当广告的照片,有些就加入自己的商标 “设计”。

有些人更直接抄袭同行的网站的图片和内容,他们天真的认为同行的图片也是从网上免费得来的,所以可以不客气的直接拿来用。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既无知又不负责任。

照片银行一般有提供付费和免费的户口,许多人以为两者的差别仅仅是照片种类选择的多寡,其实不止如此。

照片银行里的图片都受版权法的保护,欲使用照片银行里的图片,应该多留意里面的附带条款。



有些可能只限私人用途和分享,不能作商业用途;有些可能一次性付费,也有一些要长期付费;也有一些会限制使用的地区。

因此企业应该多留意这些条款,免得将来拓展业务时被掣肘。

网上截图是计时炸弹

网上随手可得的截图往往比照片银行的风险更高。如果随便拿网上的截图用来作商业用途,可以说是捧着一颗计时炸弹在身边。

因为那些截图都可能拥有自身的版权保护,未经许可使用别人的版权作为商业用途可能随时被官司缠身。

也有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创意的图案,就把它与自己的品牌合并,作为商标使用和申请注册。

许多人误以为成功注册的商标都固若金汤,神圣不可侵犯,其实不然。商标法已经阐明,若经过非法途径取得的商标注册是可以被取消的。

比如说,商标里的图案如果侵犯了别人的版权,即使该商标已经成功注册,版权拥有人依然可以起诉商标拥有人。申请取消已经注册的商标,并追讨赔偿。

侵权也犯刑事罪

对于侵权者,版权拥有人可以选择进行民事诉讼,或者向执法部门投报。

如果是前者,拥有人除了向法庭申请禁令,禁止侵权者继续使用侵权作品,也可以向法庭申请追讨他蒙受的损失,更可以追讨法定的损失赔偿。

一般的赔偿是根据版权拥有人的损失来计算。而对于法定的损失赔偿法庭则有酌情权,可以向侵权者追讨每件侵权作品不超过2万5000令吉的赔偿,或者累计总额不超过50万令吉的赔偿。

此外,侵权者可能也得负上刑事责任。

侵权者可能面临每件侵权作品介于马币两千到两万之间的罚款,或者不超过五年的监禁,或者两者兼施。

免责声明:以上资讯只供分享及参考并非正式法律意见。读者可依据自身情况再咨询作者或其他专业人士。

反应

 

名家专栏

数字成瘾与社会动荡/林卓锋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不仅是人们交流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更是潜藏着深刻危机的黑洞。

它们以极其简单的商业逻辑运作:收集用户数据、吸引用户注意力,然后将这些数据出售给广告商。用户越多、停留时间越长,平台赚得越多。

然而,在这光鲜的表象背后,隐藏的是对社会结构和个人心理的深刻侵蚀。

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毫不含糊: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用户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庞大的广告帝国。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些平台不遗余力地刺激用户生成内容、增加互动时间。这里的“刺激”并不仅仅是鼓励,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操控,旨在让用户深陷其中。

经济激励不均

首先,经济激励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社交平台向用户提供的微薄收益,虽然对于少数人而言令人艳羡,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这样的分配模式遵循“幂律分布”,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而绝大多数人则在贫困线上挣扎。

为了博取更多关注,用户们不得不不断迎合算法,不惜抛弃良知,追求极端和耸人听闻的内容。

扭曲自我价值

其次,自我价值的扭曲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感到无能为力、被边缘化,而在数字世界中,社交媒体似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通往认可的捷径。

然而,这种来自平台的自我价值感是短暂而虚幻的。用户们在追逐点赞和分享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变成了“注意经济”的工具——他们的注意力被转化为数据,最终为平台创造了数兆的利润。

加剧社会分裂

最后,优化成瘾机制是这一切的核心。社交媒体设计出无尽的滚动信息流和算法,不断引导用户陷入成瘾。极端情绪和刺激内容被放大,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用户参与得越多,平台收集的数据就越多,利润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一切不仅让用户沉迷其中,更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数字成瘾带来的后果可谓触目惊心,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影响。虚拟互动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使得社会孤立感日益加剧,焦虑和抑郁的问题愈发严重。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在这种数字环境中挣扎,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为严重的是,社交媒体上的极端言论和虚假信息正不断加剧社会的分裂与对立。用户在获取信息时,往往被算法所引导,陷入“回音室”效应,无法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这种信息孤岛的形成,不仅使社会共识愈发困难,也在无形中激化了社会矛盾。

社媒应承担社会责任

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所带来的隐患。虽然这些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其背后的商业利益与社会代价却不容小觑。

我们应当呼吁更为负责任的商业实践,促使社交媒体平台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增强对数字成瘾及其影响的认知,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在数字经济中的角色,才能真正抵御信息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社交媒体与搜索引擎的繁荣不应以牺牲社会稳定与个人健康为代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理性与反思,才能让我们在数字经济中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我们需要行动起来,确保数字世界成为连接而非撕裂的工具,重塑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社会。

视频推荐 :

林卓锋, 跨国投资平台董事,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谘询、研究和培训服务。
名家专栏 |见锋插针
林卓锋, 跨国投资平台董事,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谘询、研究和培训服务。
名家专栏 |见锋插针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