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对冲 “出”期制胜/麦传球

作为散户或基金经理,我们持有投资组合的目的是想以低买高卖的方法来赚钱。然而,差不多每个10年市场的周期里,我们总是经历牛市、熊市和横向的市场。
当我们面对熊市的到来时,尽管我们想要出售所有的投资组合,但由于以下的原因,我们可能无法售出所有的持股。
1.抵押股票
我们已经将股票作为借入贷款或其他形式融资的抵押品,因此,不能出售它们。
2.基金投资政策
基金投资政策不允许基金经理,在任何市场的情况中,出售投资组合中的所有股票。
3.整体费用、时间和精力
当市场波动或不确定时,积极买卖股票是非常昂贵的。因为它涉及分析新股的劳动力、时间成本以及股票交易中涉及的各种费用。
因此,积极交换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并不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策略。有时候,我们甚至可能找不到满足我们投资要求的股票。
4.周息率良好
对于一些散户或基金经理而言,他们购买某些股票的目的是要建立高周息率的投资组合。因此,他们不希望出售符合高周息率的股票。
5.要保持持股比例/控制权
部分股东是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因此,尽管面临熊市,他们可能不想卖掉他们的股权,因为他们需要持有他们的股份以控制公司的经营和业务方向。
因此,最实用的解决方案之一是购买指数期货来对冲(套期保值)。对冲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旨在消除或至少减轻散户或基金经理面临熊市时遭受重大的损失。
对冲是将风险从资产持有者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另一个人或机构。
当然,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希望实现完美对冲的状态。完美对冲的最终结果是:盈亏(现金投资组合)+盈亏(对冲组合)= 0
在本文,我将讨论可以怎样利用指数期货合约来对冲。
各种类型用于对冲的金融工具
1.远期合约(前进)
2.掉期合约(交换)
3.交易所指数基金(ETF)
4.期权合约(期权)
5.期货合约(期货)
6.还有许多其他场外交易和交易所交易的产品
一般来说,当我们实施对冲策略时,我们将会面临以下两个主要的挑战:
1.找不到合适的对冲工具
2.基差风险(不完美的对冲)
基差是标的资产(标的资产)的现货价格与其相似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额。在对冲期间,基差风险是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波动不一致所带来的风险。
对冲的基本策略是买/卖与股票投资组合相反的期货,即如果你拥有股票,你就卖期货。
例子:使用富时隆综指指数期货(综指期货)进行对冲假设
目前:
●你拥有90万令吉的投资组合。
●你希望将综指期货做空以对冲投资组合。
●综指期货期货目前交易价格为1750。
●每个指数点价值是50令吉。
●投资组合是综指成分股,因此股票β值(测试版)是1.0。
●股票β值(Beta版)是1.0。表示当综指综指变化时,投资组合价值会以相同的百分率变化。
假设你进行对冲时
●综指是在1760水平
●综指期货期货是在1750水平。(较低的综指期货值反映市场的看跌情绪)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综指跌至1680。
●你在综指处于1680时把你的期货头寸平仓(关闭位置)。
当综指从1760降至1680时,你的90万令吉投资组合
●(1680 – 1760)/ 1760 = – 4.55%
● – 4.55%x 1.0(β值)x 90万令吉= 4万950令吉亏损
你的综指期货
●(1750 – 1680)x 11份期货合约x 50令吉= 3万8500令吉利润
净对冲结果
●4万950令吉亏损+ 3万8500令吉利润= 2450令吉亏损
仅能减低风险
当现金市场下跌时,你的股票投资组合将遭受损失,但是你将在期货合约中获利。
通常我们是无法实现“完美对冲”的,因为:
1.由于期货合约通常仅以整数的数量交易,因此通常无法准确对冲计算出来的合约数量。
2.当我们进行对冲时,投资组合与期货之间已存在基差。
3.股票投资组合里的许多股票不太可能完全保持其过去的β值的。
4.运用的对冲类型是“交叉对冲”(Cross Hedge)。如果被对冲资产没有期货合约,而使用价格变动相关性较高的期货合约来对冲就是交叉对冲。(例如使用黄金期货来对冲白银价格)
无论我们是否能实现完美对冲,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对冲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不确定的市场风险,而不是完全消除它。
(请参考我8月30日的专栏:“期”货可居,“期”开得胜,9月27日的专栏“升”日快乐,跌跌不“羞”,以及11月8日的专栏“期股”相当,出“期”制胜以学习更多有关期货合约的知识)
别让噪音左右投资/理财农夫
近年来,许多人为了蹭热度,每天在社交媒体上传各种财经资讯,即使与自身投资毫无关联,也照单全收,博取流量。
其实,如果分享的是自己感兴趣且有关联的投资项目倒还罢了,毕竟涉及自身利益,必须对投资绩效负责。
然而,很多人的分享要么是为了抄底、套利或获取流量,要么对自身投资组合毫无意义,反而显得过于频繁且缺乏价值。
“财经仙家”专业欠佳
表面上看似财经专家,实则自己心知肚明——不仅吃力不讨好,还可能得不偿失。若一不小心助纣为虐,过度传播不实信息,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对他人投资造成困扰。
如果你分享的是自己没有投资或根本不会投资的项目,自然不会花时间深入研究。但若仅仅为了博眼球,随意发表观点和建议,反而会暴露自己对该领域的不熟悉,最终沦为“财经仙家”——只会凭空预测,却缺乏真正的专业判断。
市场每天充斥着新闻、小道消息和谣言。有时候新闻影响股价,但更多时候是股价决定了新闻内容,这取决于财经记者或网红博主如何解读市场动态。
如果只是跟随股价起伏后才发表意见,未能及时跟进,就会显得落伍。于是,为了维持流量,某些人便刻意编造新闻,导致市场噪音不断循环,令股价走势更加扑朔迷离。
当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内容自由由你掌控,想分享什么是你的权利。但真正有价值的分享,应该建立在深思熟虑和实际考核(Due Diligence)之上,而非人云亦云。
例如,你看好某只股票,投资即是与他人合股做生意,而每只股票的背后,都是一家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团队在运作。
精简信息 剔除噪音
你要参股,理应先研究该公司的最新财务数据,了解其经营状况和未来前景,从而评估其当前价值及未来潜力,最终才决定是否分享观点。
试想一下,若朋友邀你合资开餐厅,你肯定会先检查财务报表、盈利模式和市场前景,对吧?那为什么在股市投资时,许多人却在未阅读任何财务数据的情况下,仅凭几则新闻或不明来源的资讯,就贸然入场?如果因此被套牢,那纯粹是运气不好,而不是市场的问题。
与其疲于追逐各种资讯,导致投资策略摇摆不定,不如精简信息来源,剔除无用的市场噪音。否则,频繁进出市场的投资决策,势必受到过量资讯的干扰,最终得不偿失。那么,你有发现这个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