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摩擦/马来西亚安邦智库

2018年的第一个月份才结束,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又有了抬头的迹象。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不久前特朗普政府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关于中国遵守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的年报中提及,美国错误地在2001年支持中国加入WTO,未能迫使北京开放经济,而WTO规则不足以制约中国扭曲市场的行为。



美国贸易代表署大使莱特希泽声称:“全球贸易体系遭到了主要经济体的威胁,他们(指俄罗斯与中国)无意打开贸易市场,进行公平交易。”

莱特希泽也说,中俄两国的行为,在WTO的市场导向政策中是无法容忍的,与WTO的基本原则完全背道而驰。

这些言论报告措辞强硬,尤其在针对中国方面更是提到中国“加入WTO近20年,至今仍然持续不断地大范围推行干涉政策与措施,旨在限制进口商品和服务、外国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的市场准入”,同时也称“中国执意在经济领域扮演领导角色,持续施行能够推进、引导、支持本土行业的政策,同时积极设法阻挠、打击、伤害外国的竞争对手,不惜违背WTO成员国应该遵循的市场导向经济作法与WTO协议基本原则”。

美国贸易代表署大使莱特希泽表示,中国的贸易行为对国际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当然并非美国方面在这几个月第一次对中国有着这样的态度。去年9月,莱特希泽即说:“中国的贸易行为对国际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莱特希泽是特朗普周围的几个鹰派人物之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言论反映了美国政府的立场。



特朗普政府最近这一段时间采取了一些措施,重新洗牌国际贸易,通过寻求与墨西哥和加拿大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虽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特朗普总统已有数次会面,高层互动也在进行中,但对于这位特立独行的美国总统,中国似乎仍未完全把握其套路。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通过对话达成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份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报告里称,像“中国市场重新对美国牛肉开放”这样的措施“微不足道”。

由此来看,这份报告很可能是美国即将对中国施加贸易措施的强烈信号,预示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摩擦。

经济事务分歧大

据称,中国有高层曾向来访的美国金融界“老朋友”询问,“特朗普到底是罕见现象还是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末以来,近期美方的立场更加强硬,这让中国方面感到意外。

有知情人士透露,最近中国负责经济事务的高层与美方官员会面时,双方对于谈判的内容存在很大分歧。

这些迹象显示,中美经贸关系仍有不稳定因素。正如中国最大的独立智库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此前所警示,2017年末可能成为中国影响力下降的转折之年。

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已经放弃了它作为全球经济秩序的支持者的角色,支持积极的贸易保护主义。而最终,由于美国和中国被锁定在同一个世界,任何大规模的贸易战最终都会打乱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

由于美国金融业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是全球经济体系运转的核心,大规模的贸易战对全球经济的相应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