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6个月重组省时突破瓶颈/陈绣茗

今天我将一连4期,分享一家连锁(但是没有加盟)零售店的组织转型。今天先谈谈问题。

这家企业其实很普通,他们经营销售低消费品,目标市场为低档客户。



跟所有其他零售业者一样,这家企业到中国采购后摆到店里销售。

生意做大问题出现

这家公司有3个老板,个别负责不同的项目,看起来好像就是普通的一家10多家分店的老板。

做企业就是做小没有问题,做大才看到问题。

到了15家分店后,问题就接踵而来。



这家案例企业,当他们开到13家时,就遇到重复性但解决不完的问题。

首要问题,身为零售业者,管理货品/库存便是一大学问。

因为销售的货品是标准的,可是采购价格却因商家因数量而异;一家零售店的库存周转率,便是决定公司资金周转能力,间接影响生存能力。

那么,案例公司的挑战就是库存管理出问题,以及无法掌控正确的库存周转率。

初遇这家案例公司,觉得应该解决库存管理便可以了。可是一接触才发现,库存管理只是一部分,店面的各种管理也不完善。

没作业程序造成重叠

更重大的就是,我提了他们有3位老板,虽然工作有区分,可是却没有流程或作业程序做说明,常常发生业务重叠,不然就是事情没有人去做。

根据经验,一组人从小做起,如果后期没有明文说明工作范围(能搭配作业流程说明会更好),那肯定会发生以下3件事。

第一,大家互相以为对方会做,结果是没有人做,导致错失时间。

第二,互相不懂对方已经做了,自己还去做,结果发现重叠浪费时间。

第三,一个人比较担心事情没有人做,所以每天都很忙很紧张,要做的事情,好像永远做不完,工作压力很大,眼望对方好像很轻松,不但心里不平衡,甚至会过劳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工作分配不均浪费时间

以上三大问题,都是典型工作分配不均匀,导致浪费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一去不复返,所有大企业之所以可以做大,是因为他们对时间的管理与时间价值计算得非常清楚,这是许多中小型企业都不太注意的一个环节。

时间浪费在哪里呢?第一项:时间浪费在第一段——事情等待被处理,时间被“等”浪费掉了。

本来1小时可以完成的事情,因为前1小时没有人做,结果被浪费了,后面追上,结果共花了2个小时来处理一件事情。

第二项,事情被重复执行,第二个人的时间被浪费了。本来第二个人可以利用那1个小时的时间做其他事情,结果被浪费了,导致其他事情被延后。

第三,本来两个人加起来,1个小时里面可以解决2个小时的事情,可是因为第一个没有做(又或者有做),第二个人因为担心第一个人没有做(或没做好),结果花额外的时间检查或者把事情做完,结果导致2个小时的事情,变成2.5个小时(或更多)。

外加过劳的员工心情有压力,导致工作速度变慢,甚至工作品质变差而频频出错,本来1小时的事情被延长,结果花更长的时间。

今天分析问题到此,下一期来谈谈如何从这些问题找到方案。

 

 
 

 

反应

 

言论

调整寻求新突破/张燕苹

最近写了一篇有关中小企业面对现金流考验的报道,许多做生意的朋友都反映说他们感同身受。

不少做生意的朋友,尤其是开实体店的,都感叹这几年真是太难了。市场行情说变就变,成本高得吓人,客户回款又慢,现金流根本跟不上,很多中小企业几乎是每天在“走钢索”,随时可能被现实逼到绝境。 

很多商家原本以为熬过疫情,市场会慢慢好起来,结果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

市场需求迟迟不振,反而经营成本和各种开支越涨越高。就算是一些看起来有潜力的行业,也因为繁琐的政策和复杂的程序,被拖住了脚步。  

不同部门执法标准不统一

根据商家,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全不在预期之中,成本涨幅太快,原材料、租金、水电费样样涨,但客户的消费力却没跟上,利润空间被压得越来越小。

至于有心要投入商界的,即使是要开个店、申请个执照,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

此外,也有商家指他们还需要面对执法单位的突击检查的压力,更头疼的是,不同部门的执法标准还不统一,让企业常常无所适从,进一步增加了经营难度。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金流就是命脉。银行贷款不好批,供应商催得紧,客户付款却慢吞吞,经营压力自然越来越大。

能撑下来的,往往是靠着多年积累的储备,或是老客户的支持;撑不下去的,只能咬牙退场,甚至还要背上一堆债务。  

这场市场震荡,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大洗牌。能在这波浪潮中撑住的,或许能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而扛不住的,也只能无奈退出市场。  

做生意不能“按部就班”

问题是,企业要怎么突围?是勒紧裤腰带,缩减成本来熬过难关,还是趁机调整方向,寻找新的出路?事实上,每一轮经济调整,都会有企业在困境中突围而出。可能是因为管理更精细,成本控制更精准,可能是因为产品更有竞争力,或者是敢于创新,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市场再怎么难,机会依然存在。关键是企业要如何在这场考验中找准方向,保持韧性。更重要的是,现在做生意,已经不允许“按部就班”,企业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保持敏锐度,灵活调整策略,才能跟上市场的节奏。  

熬得过,就是赢家;熬不过,也未必是终点。关键是能不能在调整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毕竟,活着才有机会,挺住才有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