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律

馈赠房产给孙女,后悔了!/刘健辉

问:

你好,我有一个关于馈赠礼物的问题要向您咨询法律意见。其实,我和孙女的关系已有裂痕,不复往日。问题来了,我在几年前基于疼爱孙女,以馈赠的方式转让一个房地产给她。转让时,我清楚表明了只要我一天还活着,她就不能把房地产出售。话虽如此,最近我却获知孙女竟然无视我的叮嘱而偷偷的把房地产出售。基于这样子的情况,请问我是否有权利把该房地产没收并且要求孙女把该房地产转让回给我呢? 

答: 

人们常常出于爱、感情、感激或其他高尚的原因向他人作出馈赠。无论是个人动产或者是不动产,馈赠都是可以进行的。 

在马来西亚,很多情况下馈赠可能包含必须满足受赠人的附加条件。

一般上,这些条件会根据赠与人的意图和馈赠的性质而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例如,赠与人可以将财产赠与受赠人,但须受制于赠与人的终身财产权限制,允许赠与人在有生之年继续使用该财产并从中受益。

赠与人可以附加任何条件规定财产必须用于特定的目的。

附加条件具法律约束力

当馈赠附有这些附加条件时,这些条件就成为对受赠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义务。

在一个上诉庭的案例里,上诉法院裁定如果赠与人在赠与受赠人时口头提出的条件可以在庭审中得到证明,则捐赠人具有可提出警告的权益,并且受赠人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可以被撤销。

 

 
 

 

反应

 

言论

佳节的消费变迁与反思/苏湖港

在缤纷的霓虹灯和圣诞老人温暖的笑容中,每当圣诞节临近,城市的街头就被购物狂欢的气氛包裹。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个最初代表着平安与恩典的节日,逐渐蜕变为资本的盛宴。

回溯到90年代,再对比2000年代的圣诞节消费模式,不难看出一条逐渐上扬的“消费曲线”。这一变迁背后,是消费主义的步步渗透与生活理念的深刻变化。

当节日被塑造为一场不顾一切的消费盛典,我们是否也在丧失某些珍贵的初心?

追溯到90年代的圣诞节,那时的节日氛围充满了温暖与朴素的真情。人们对礼物的选择较为实用,重在心意而非价码,圣诞树的装饰也多为手工制作的简单小饰品。这份朴实的节日布置使得圣诞节更加贴近生活,家庭成员共同装饰一棵圣诞树、去教堂听讲道、唱诗祷告,这些活动成为节日的核心内容。节日的意义在于分享与陪伴,而消费只是其中的点缀。

然而,自200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推动,使圣诞节逐渐从“心灵的盛宴”转向“购物的嘉年华”。

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无休止的折扣、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造出一种不可抗拒的消费冲动。电子产品、奢侈品牌被包装成“必备”的节日礼物,圣诞节的装饰也从简朴手工转变为商家精心设计的“视觉体验”,而礼物不再是“表达心意”的象征,而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年轻人甚至在节日中通过炫耀消费、晒出高端礼物来获取身分认同和社交认可。

这种“仪式化”消费背后,是日益严峻的财务问题。许多人成为“卡奴”“月光族”,节日消费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欢愉,往往还有长期的经济负担。

作为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节日,圣诞节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耶稣基督的降生,祂的到来象征着爱与救赎,而非奢华与享乐。耶稣诞生在马槽中的形象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并非由物质堆积来定义,而是来自对爱的分享与对灵魂的关怀。

圣诞节的意义应在于心灵的归属,而非物质的堆砌。如今的节日消费模式虽然繁荣,但我们也要警惕这背后对节日真义的侵蚀。

勿盲目跟随价格标签

在滚滚的消费浪潮中,我们更应拥有一份清晰的判断力。圣诞节固然是一个表达爱意、感恩的时刻,但这种爱意并不需要建立在盲目挥霍上,而应以智慧与理性为基础。

用智慧挑选节日礼物,将心意和关怀融入其中,而非盲目跟随价格标签。简单的礼物如亲手制作的卡片、写一封真挚的信、准备一顿家庭晚餐,这些发自内心的关怀往往比任何昂贵的物品更具温度与力量。

无论年轻人或长者,都应该铭记:节日的价值不在于礼物的高低,而在于礼物背后真挚的心意与关怀。

金钱并不是衡量情感的唯一标准,而是我们选择如何在节日中传递爱与温暖的方式。让圣诞节的真意留存在心,才能让我们度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日,而非成为消费主义的俘虏。

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里,不妨让我们暂时放下物质的诱惑,用智慧消费,让节日回归其本来的模样。让耶稣基督的爱与恩典成为节日的中心,而非奢华的物质享受。在平安夜的钟声中,我们或许会再次领悟到,圣诞节最初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