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大马如何化关税为机/勤保伟
马来西亚股市过去一周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上演了“千股齐跌”与“千股齐涨”的剧烈震荡。这场看似混乱的贸易博弈中,我们该如何成为脱颖而出的“中间受益者”?
随着美国对中国施加高达145%的超高关税,并对其余国家设下90天谈判期的缓冲窗口,马来西亚身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有机会以中立、灵活与区域代表的身分,重塑自身在全球贸易链中的战略价值。
特朗普政府设下的关税墙,看似针对全球,实则借中美贸易冲突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在中国遭遇145%高关税打击之际,许多原本依赖中国产能的跨国企业正积极寻找替代生产基地。马来西亚在“中美贸易战第一回合”中早已受惠不少。
在第二轮更猛烈的关税攻势中,若策略得当,大马竞争力将进一步放大。尤其是目前我国对等关税税率为24%,在东盟中仅次于新加坡的10%和菲律宾的17%,远低于全球许多竞争对手。
站上区域谈判最前线
随着东盟预计本月底与特朗普政府展开谈判,而马来西亚担任轮值主席国,我国更站上了区域谈判的最前线。
东盟总值超3.6兆美元的经济体量,加上超过6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是美国无法忽视的区域合作对象。马来西亚可借此机会发挥桥梁作用,在为东盟争取集体优惠的同时,也以双边方式争取更好的市场准入与投资保障。
若谈判策略得当,马来西亚甚至可推动“东盟关税协定”对接美方,为我国出口商争取进入美国市场的优先门票。
无论是电子、电器、家具、汽车零部件等主力出口产业,或是新兴的半导体与数据中心领域,一旦获得“免税待遇”,都将大幅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
特朗普此轮对全球征收10%基准关税,虽引发市场短期恐慌,但也促使更多企业重新审视成本与供应链布局。
在“再工业化”与“供应链多元化”的双重趋势下,马来西亚因具备电力稳定、土地可开发、劳动力成本合理等优势,已被视为具潜力的“东南亚替代方案”。
加之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半导体、绿色能源与高端制造政策,如国家半导体战略(NSS)与新工业大蓝图,方向恰与美方主推的高科技“脱钩中国”战略高度契合。
若马来西亚能趁90天窗口期,强化与英伟达、英特尔、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的投资关系,不仅可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人工智能(AI)与数据中心枢纽的地位,也能有效带动本地产业链升级与就业。
采灵活中立外交策略
当然,机会总伴随挑战。马来西亚若要成为真正受惠者,必须持续维持灵活中立的外交策略。在不惹怒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的同时,也需与美方深化合作。这当中需要极高的战略拿捏,既要避免被特朗普“惩罚性关税”列入目标,也得在谈判桌上拿出足够筹码,与美国平等对话。
这也意味着,除了强化对美关系外,大马亦须同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例如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加快与欧盟自贸协定谈判、吸引日韩企业落户设厂,方能筑起足够的“经济缓冲带”。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再度颠覆全球,但对灵活应变的小国来说,危机亦是契机。马来西亚若能精准拿捏自身优势、巩固中立地位,并积极争取在美国重塑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不仅能化解关税冲击,更有望跃升为“新全球制造枢纽”。
在这个“反应快、谈得好、站得稳”的新时代,马来西亚的外交与经贸团队是时候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上场了。
曼谷塌楼的警钟/勤保伟
上周缅甸发生7.7级强震,距离震央超过1000公里的曼谷一栋未完工的30层高楼竟在余震中倒塌夷为平地,让人不禁思考:如果某天大马遭遇类似地震波冲击,我们的建筑是否能够承受?人民在天灾面前的防备意识又有多高?
长期以来,大马被认为是“没有地震威胁的国家”,但近年来的研究却逐步揭示我国并非绝对安全。地震专家指出,我国至少有5个地区存在地震风险,其中,距离武吉丁宜活动断层仅50公里的吉隆坡被认为可能发生地震。此外,森美兰瓜拉庇劳、霹雳曼绒、天猛莪及登嘉楼肯逸也是潜在高风险区。
在东马,沙巴的兰瑙、拿笃及古达已被证实是地震高发区,而砂拉越的美里、民都鲁等地也可能遭遇高达7级的地震冲击。历史上,登嘉楼肯逸湖在1984年曾发生4.6级地震,2015年沙巴兰瑙更经历5.9级地震,导致神山岩石崩塌,造成伤亡。
虽然西马地震频率较低,但近年来印尼、缅甸及菲律宾等地发生的地震,都证明我国半岛并非完全“零地震”地带。马六甲海峡虽能部分吸收苏门答腊海域地震的冲击,但当震源靠近时,巴生谷等地仍可能放大震波,导致建筑受损。
抗震要求不严格
曼谷的倒塌事件让人忧虑大马高楼的抗震能力。目前,我国建筑法规主要针对风力而非地震。曼谷倒塌的建筑虽为新建工程,但由于地基松软、建筑材料质量存疑,再加上无梁楼板结构的脆弱性,最终无法承受地震冲击。
马来西亚的情况又如何?若遇到邻国长周期地震波袭击时可能会放大震动,加剧建筑受损风险。我国目前对高楼的抗震要求仍不严格,许多建筑没有按照欧洲规范8(Eurocode 8)等国际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如果未来发生大规模地震,不仅高楼,桥梁、高架公路及交通设施都可能面临风险。
相比印尼、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大马人民的地震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许多人认为大马不会发生大地震,因此忽视了地震应急训练的重要性。例如,日本的学校定期举行地震演习,确保民众在灾难发生时知道如何逃生。而在大马,即使是曾受地震波及的沙巴,也很少看到大规模的防震演练。
教育部应该从小学开始就应教授地震避难知识,包括地震时如何躲避、如何撤离及如何寻找安全区域。此外,政府应设立全国性地震监测系统,例如推广手机地震预警应用,让民众在灾害发生前能及早准备。
大马政府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包括考虑修订建筑法规,强制所有高层建筑符合国际抗震标准,如欧洲规范8。针对填海区、高风险区的建筑,要求额外抗震加固措施。
增设地震监测站
加强旧建筑抗震能力,设立补贴或激励政策,鼓励旧建筑加固抗震结构,例如使用基础隔离装置及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也可以进行全国建筑安全审计,针对高风险建筑进行升级改造。
有关单位也需提升基础设施抗震能力,重点检查桥梁、高架公路及交通枢纽,确保其能够承受地震冲击。在交通繁忙地区采用抗震轴承、柔性接头等现代抗震技术。
政府也该加强地震监测与应急系统。增设地震监测站,提升实时预警能力。也可以使用使用AI和大数据分析高风险区域。学校与商业大楼除了火灾演习也该定期进行地震演习,提高民众防灾意识。政府也该设立全国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确保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反应。
曼谷的倒塌事件给大马敲响了警钟。尽管我国地震风险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一旦地震波袭来,我们的建筑是否能承受?人民是否懂得自救?这些问题不该等到灾难发生时才去思考,而应从现在开始采取行动,未雨绸缪,减少潜在生命与经济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