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别让沉默成了伤害/黄燕娣博士

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关于校园霸凌、网络霸凌、性骚扰及学生自杀的事件。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独中或华小,也同样出现在政府学校、国际学校、宗教学校,甚至大学校园。

然而,当此类事件发生在独中或华小时,往往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媒体与舆论也容易将矛头指向华文教育体系,甚至质疑独中过于保守,担心负面消息影响招生,损害华教多年来辛苦建立的形象。

其实,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校园问题的发生有其复杂背景,可能牵涉到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甚至社会或政治因素。

这绝非某一类学校或教育体制所独有的现象,类似的事件在国外或其他机构中同样存在,只是未必获得媒体的广泛报道,或因种种原因未被公开。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学生维权意识的提升,一些原本可能被掩盖的事件得以曝光。虽然这提升了公众对校园安全议题的关注,但也带来了信息快速扩散所衍生的问题。

在事件真相尚未明朗之际,社交平台上的情绪性评论、盲目跟风及网络谩骂,往往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也可能误导舆论方向。

因此,当我们面对校园事件时,应尽量保持客观与理性的态度,避免将个别事件扩大解读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同时也应警惕未经核实的信息传播可能造成的误导。

当然,一旦校园内发生不幸事件,校方应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处理问题,而非逃避或袒护任何一方。因为,这不仅关乎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校园整体的安全与信任氛围。

建立透明申诉机制

学校有必要建立明确、透明的申诉与调查机制,并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受害者勇敢发声。设立匿名举报管道或专责单位,让学生相信,他们的声音会被听见、被重视。

在事件发生后,校方必须立即启动迅速且公正的调查,秉持不偏不倚的立场,避免因偏颇判断而伤害无辜,或再次伤害到受害者。

同时,学校应严守信息保密原则,保护当事人隐私,在调查尚未完成前,避免对外散播未经查实的资讯,以减少不必要的纷争与猜测,降低事件带来的二次冲击。

此外,学校应为事件中的所有相关人士提供心理辅导与支持服务。不论是受害者或加害者,事件本身都可能造成心理创伤或情绪困扰。透过专业辅导,可以帮助他们面对问题,也有助于预防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在平时就加强教育与宣导工作。透过讲座、课程或工作坊,让师生更深入了解如何尊重他人、正确使用网络,以及性骚扰的界定与应对。唯有从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友善、尊重、安全的校园文化。

校园不应是沉默的地方。面对问题,我们必须有勇气正视,有制度处理,有教育引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安全且值得信赖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勇敢发声。

 

 
 

 

反应

 

言论

热潮过后谁还在听?/余佩妮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马、前首相敦阿都拉逝世、美国关税风波的新闻浪潮中,大家几乎都忘了早前那起震惊马来西亚社会的校园人工智能(AI)不雅照风波,还有接连揭发的性骚扰事件。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无论事件当初如何惊天动地、激起多大舆论涟漪,只要有新一波的大事件或大新闻来袭,旧事便会被迅速覆盖,人们的记忆被新的焦点取代。直到下一起类似事件发生,才又惊觉:一切竟再度重演。

事件爆发的当下,的确舆论如潮,有很多有力的声音、深刻的看法和建议,但最重要和关键的“实行力”却始终欠奉。相关当局和单位是否跟进,社会是否还记得,已无人关心和在乎。

受害者如被泼冷水

在这样的循环下,那些曾鼓起极大勇气站出来的受害者,无异于被泼了一盆冷水。他们会陷入自我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说出来到底有没有意义?

当热潮退去,受害者的声音还剩下什么?

人工智能不雅照也意外揭开一连串尘封已久的校园性骚扰案件。受害者说出自己当年在中学时的遭遇,有些施暴者甚至是这些少男少女景仰的师长,那些曾经害怕无助的少年从未走出心魔。

但或许你不曾知晓这些延伸出来的案件,因为这些少年少女鼓起勇气说出来的当年故事,现在只是零零散散放在新闻版位的小角落,不特别注意都会错过的“小新闻”。

对受害者而言,这些事件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无法估计,尤其当施暴者是受害者所信任的人时,难以想象他们当年是如何走过来,又是如何释怀。

过去无法弥补,但未来应当努力避免重演。希望人们可以在未来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加强校园安全防范

学校与社会必须加强对校园安全与性骚扰的防范与教育,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安全、尊重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政府与有关当局不能得过且过,而应坚持不懈地推动制度改革与落实执行。

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加强相关法律和监管措施,以防止滥用人工智能技术,例如通过法律追究传播虚假照片的责任,并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识别和管理。

我们也应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的认识,尤其是在校园环境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避免滥用人工智能成为伤人的利器。

不能再让这些鼓起勇气的少年男女,对大人们和这个社会失望了。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